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卧哩感应] 郑州伊斯兰教先贤默穆都之哈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4-10-20 17:38: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郑州先贤默穆都之哈            
清代史料
··河南郑州城西“筛海默穆都之哈墓志”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郑西关外金水之阳,有筛海墓,相传为西域异人。初至郑寺,告众曰:“(我)默穆都之哈,如疾不愈,希诸穆民殡焉。”及其归主,众为浴殡时,奇香满室,众豁然知为筛海。夫道德不巍巍如山之高,学业不渊渊如海之深,斯不堪名为筛海。而既以是名,其德其学,可想知矣。若夫真诚通主座,代人求鸿恩,此固其能事者。是以有为其墓修亭者,有为其亭前修房者,有增额者,更有为之筑垣者,有旁修瓦房三间佣人看墓者。且仕宦往来,多有拜谒者。夫有景落于前难每继墓后。故郑治西兑周村有邑痒生金甲第之德配马氏者,为之泐石,因嘱于予,义不获辞,略为之志云。
清优附生马云祥沐手撰文并书丹。
兑周村金门马氏敬立
道光二十三年桂月上浣重修  (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7月第1版)

郑州真人墓志
    蓝煦
真人道号默穆都知,天方人也。来于河南郑州城内清真寺,教化穆斯林,得为忠信之士者多矣。昔于七月七日归真,真体大发真香。敬谨墓于州城之西门外,大道之北。为固土补奥师。建有墓亭,立有碑记。斯地自安墓之后,渐长为山;其道旁浊水小沟,遂变而为清泉大涧。迄今山渐长而高,水渐大而河矣。昔日平地,今则冈陵;昔有三尺之沟,今乃河水洋洋,须过桥东上。而上其山坡,至其墓亭,乃见碑记也。当日郑州城内,回汉愚民,结仇已深,约期打仗。期前暮时,西关有白帽回子进城者,如云涌而来,济济而入。时至三鼓,回子来有数十万,遂鸣锣喊曰:“回汉宜和,不宜结怨,明日不打仗矣!明日不打仗矣!”待旦寂无声色,安堵如常。明日刺史查城内,回子并无添人。西门外地方报曰:“真人墓内出白帽回子,约有数十万”。是即奥师所显,因化解其祸也。此即固土补感应。人可不敬乎?其可不畏乎?当日刺史诣清真寺,劝化愚民曰:“回汉皆无嫉妒,从来甚是相安。自此感慕真人,允宜保合大和,造尔生民之福,本州幸甚之至。尔等懔之慎之。凡属回汉百姓,均当敬谨毋违。”(蓝煦[咸丰二年]著《天方正学》 清真书报社印 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春出版)

当代资料
              回回墓
                《郑州市二七区志》
相传在元末明初,西方回教真人默穆都哈(译音)来郑游历教化,因他道德高尚,回族尊为“山海”(即“圣贤”的意思)。后真人卒,葬于郑州西关外。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郑州志·舆地志》,在叙述金水河流向时,称它为“回回墓”。回族敬称为“巴巴墓”。据1852年(清咸丰二年)蓝熙甫所著《天方正学·郑州真人墓志》载:“真人·····天方人士,来河南郑州城内清真寺,教化穆斯林,深忠信之士者多矣。昔于7月7日归真,······敬谨墓于州城之西门,大道之北。······建有墓亭,立有碑记”。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桂月重修,成现状。墓位于解放路中段北侧,墓高1、05米,长1、87米,宽0、16米,上呈半圆形,滚白色,墓上原有圆亭一座,前有房3间,悬有匾书“天方境”3字,解放前已残破不堪。1953年中央主管部门拨款重建,现存6角亭及前厅5楹,原为市回民民主联合会办公处,现为郑州市伊斯兰教协会驻地,成为本市回族伊斯兰教活动中心。亭高约7米,坐北向南,墓前立有石碑,为清道光22年由马耿光捐资,教长马振九等重修时所立。高1、8米、宽0、56米、厚0、16米,中书“山海默穆都哈大人墓”,旁书年月及捐修人姓名,额镌阿拉伯文,意思是,真主说:“阿!墓中人,天使也,得无忧无虑”,左右分刻日、月二字,亭前有走廊通道、前厅,为我国回族古墓之一,常有回族群众来此瞻拜。
郑地回民因慕真人之道德,多在其墓地附近购地为茔。经明、清两代逐渐扩大为回民义地,坟墓累累,因其地势高约10米为一黄山岗,也称“老坟岗”。1952年扩建解放路时,回民私坟迁走,原顺河街、迎河街、慕霖路的居民多移居于此,形成一回族居民集中居住区。(郑州市二七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郑州市二七区志·科教文体卫·第十六编 文化·第七章 古墓葬》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第1版)
  
    ·· 默穆都哈和巴巴墓的传说
                   《管城回族志》
    郑州地区有不少关于默穆都哈和巴巴墓的传说,这些传说和有关文字资料,对研究郑州伊斯兰文化和古代中阿文化交往具有一定价值。现根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和北大寺提供的资料,将默穆都哈和巴巴墓传说三则,转载于后。
    很久以前,北大寺来了一位行踪奇异的撒义,经名叫默母都罕,他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归宿浴房,每在人静后进食,有嗡嗡声,奇而窥之,见有结队飞物,依次落其掌中剥食,天明查看,粟壳满地。此人不久卧病寺内,临危,请求阿訇两件事:一将其手杖随葬,二求葬于河之北岸。依其意抬之墓地,葬时尸体杳然,木敦中仅手杖一根,知其异,礼葬之。后有人至麦加朝觐,见葬地人名录上有其名,年代籍贯均相符,如[知?]其为得道色海,回来后重修其手杖墓。
有传,昔时有某大人,带兵作战于西北某地,兵败渡河而走,追兵至河边,河水突然暴涨,幸免于难。后至郑州,偶然发现巴巴墓一带地形、河道形状、位置酷似当年兵败渡河后的地状形态,深感玄奇,特敬书“天方境”三字悬于墓亭,以表敬礼之意。
    据说,默穆都哈反对用暴力解决民族纠纷,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消除隔阂,加强团结,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伊斯兰名著《天方正学》在“郑州真人墓志”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默穆都哈在郑州逝世后,穆斯林为其建墓于西关外,后人尊为巴巴墓。当时,郑州城内的回汉两族不和,结怨很深,双方约定了械斗的日期。但开仗的前一天晚上,西关有戴白帽的回回进城,来者多如云涌,济济而入,到夜半三更之时,进城的回回已达数十万之多,他们敲锣呐喊:“回汉两族应该讲和,不应结怨,明天不要打仗了!明天不要打仗了!”但到黎明声迹俱无,和往常一样安静。白天郑州的州官道城内查看回民并无增加一人,唯有西关外地方官吏报告说:“约有数十万戴白帽子的回回从真人墓内出来。”这是“奥师”(高级教职)为化解这场灾祸而显现的特大奇迹,对此感应怎能不令人起敬呢?当天州官到清真寺去规劝回汉民众,他说:“回汉两族皆不要相互怨恨,应一如既往和睦相处。从今后应该感激真人(著名学者高级修士)的功德,特别要保持友好安宁的局面,这就是我们大家的幸福。作为一州之长我也感到非常荣幸。所有回汉百姓都必须严肃认真地遵照执行真人的意旨,不得违犯”。(管城回族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管城回族志·传说轶事》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5年9月第1版)

               默穆都哈
                     《管城回族志》
    默穆都哈,生卒年代不详。天方人士(亦说是西域异人)。传说,明洪武年间来郑州清真寺(今北大寺)布教(亦说是明万历年间来郑),教化穆斯林得为忠信之士者多矣。初至郑寺,告众曰:“默穆都之哈,如疾不愈,希诸穆民殡焉”。昔于七月七日归真,其体大发真香,众豁然知为“筛海”(犹如汉语圣贤之意)。卒后,葬于郑州西关外大道之北,即乾隆“郑州志”记载的“回回墓”(今解放路的巴巴墓)。道光二十三年(1843),城内清真寺教长马振九等,率穆民重修该墓,建有墓亭,立有碑文,是我国回族古墓之一。此后常有回民及其宗教界人士来此瞻拜。郑地回民因慕其德高望重,都争在其墓地附近购地为茔。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墓冢垒垒的回民义地,因地势略高,故称“老坟岗”,影响所及,可见一斑。(略)。(管城回族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管城回族志·回族人物》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5年9月第1版)

(原载述而主编《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9 14:05 , Processed in 0.0333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