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乌孜别克族的风俗及文化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0-1-20 10:13: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乌孜别克族的家庭一般是以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为主。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乌孜别克人家庭有着尊老爱幼、和睦融洽、热情好客等优良传统。

  乌孜别克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解放前多是封建买卖包办婚姻,解放后多为自由恋爱婚姻。乌孜别克人的通婚范围大多在族内,也有与塔塔尔、维吾尔、哈萨克族通婚的。不允许与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也不允许本民族内同胞兄弟姐妹和辈份不同的异性通婚。按照乌孜别克人的传统习惯,家庭子女的结婚顺序是:长者在前,幼者在后。即,哥哥没结婚之前,弟弟不得结婚;姐姐未出嫁之前,妹妹不得出嫁。结婚前,一般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里云提亲。经媒人介绍来意之后,女方父母总要先以女儿年岁小不懂事婉言推辞。经媒人反复介绍男方条件和求亲诚意之后,女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看中男孩,满意男方条件,才应允。提亲之后,按照习惯男女双方商定婚期。在商定婚期的日子里,男女双方分别向煤人馈赠礼物表示感谢,并设宴摆酒招待亲友,客人要向男女双方表示恭贺之意。婚期一般都选在良辰吉日。解放后,一般都选在普天同庆的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这种商定婚期的活动和仪式,实际上就是订婚的仪式。订婚之后,凡遇节日,男方都要到女方家中去送衣料、食品或其他日常用品等,表示祝贺节日。在婚期的前几天,男方还必须给女方送去衣料、食品等礼品,既要有送给新娘的农物、首饰、用品,又要有送给女方父母、兄嫂、妹妹等人的礼物。女方收到礼物,一请来亲友商量结婚事宜,确定各自帮助办理的事项。同时,女方用男方送来的食品款待大家。结婚的前一天,男方父母到女方家中,与女方父母共同议定准备邀请的客人名单。然后,送请柬,正式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按照传统习惯,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男女双方父母出面招待来宾。主人端出热乎乎香喷喷的抓饭,各种瓜果、美酒佳肴请客人吃,并向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亲友表示谢意。来宾纷纷向家长和新郎、新娘敬酒表示热烈的祝贺祈福。在结婚那天下午,新郎的妹妹等,也来新娘家参加婚礼,女方在她们进门时要铺上一条长布迎接,还要将糖果分给她们和带来的孩子们吃。然后,请她们入席吃抓饭,饭后到准备好的房间休息。婚礼一般都按传统的习惯在晚上举行。举行结婚仪式时,客人按照男左女右的顺序分站两厢,由阿訇或伊麻木诵古兰经,问询新娘新郎是否愿意结成夫妻。当听到新娘、新郎“愿意”的回答时,阿訇勉励新郎、新娘要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辛勤工作,节俭持家,并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结婚仪式结束之后,青年人敲起手鼓,弹起杜塔尔等乐器,载歌载舞,祝贺新婚。新娘被男方客人陪伴着随新郎到婆家去。婚后第二天,由新娘主办晚会,以表示对亲友乡亲的感谢。接着,新娘的父母要举行答谢宴会,即请新郎、新郎的父母和亲友前来作客。入席按辈份长幼分坐在餐布两侧,吃手抓羊肉、抓饭。新娘的父母向新郎和其他客人赠送礼物。新郎的父母也在这之后举行宴会,宴请新娘的父母亲友,表示答谢。“请新娘”和“搬新娘”也是结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请新娘”是由新郎的亲友将新娘请去作客。“搬新娘”是新娘的亲友将新娘叫回娘家,新郎和新郎的好友要带上礼物到岳父家,请求将新娘“放回”。新娘抱着母亲哭泣,表示不愿离开年迈的父母。父亲则为女儿祈祷祝福。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或新娘的嫂子将新娘送回婆家。新娘回到婆家时,婆家在院内生一堆火,进门的新娘要围绕火堆走一圈后,踏着铺在门前的白布进屋。与此同时,新郎的父母要撒糖果给大家吃,表示恭喜新娘回来。然后,护送新娘来的客人即返回。如果送新娘的客人年事已高,就留住一宿,次日送回。至此,结婚仪式才算结束。

  解放后,乌孜别克家庭很少出现离婚现象,一般家庭夫妻恩爱,互尊互敬,能够白头偕老。尤其自由恋爱婚姻更为美满、幸福。解放前则大不一样,由于实行封建买卖包办婚姻,贫富悬殊,有一夫多妻现象,也有老夫少妻现象。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男人随意休妻现象严重。离婚后也可以经过一定的手续和仪式复婚,但是,在离婚时,男方如果说过“余其塔拉克”(三个离婚),复婚就有一定难度,女方对男方会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男方答应那些条件方可复婚。
乌孜别克族妇女在生育时,只有接生的医务人员和婆母能进入产房,丈夫绝对不允许进入产房。而产妇在7天之内不得出屋,饮食起居,由婆母、嫂子、弟妹等人精心护理,做一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奶类食品、肉类、蛋类食品给产妇吃。丈夫要向亲友报喜。亲友都要准备礼品来家贺喜。主人要用手抓羊肉,抓饭等食物款待亲友。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举行命名礼。婴儿的命名一般都要请阿訇或知识渊博、有名望地位的长者命名。名字往往是伊斯兰教中的经名、圣贤、哲人、英雄的名字,或吉祥、祝福之词。命名之后主人要摆酒设宴招待阿訇、长者。有时,婴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为之命名。解放后,由婴儿父母亲命名较为普遍。婴儿出生第15天,父母要宴请亲朋好友,为婴儿举行“摇篮礼”。当日给婴儿穿上新衣服,由亲友或邻居中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将婴儿从母亲身边抱起来放在摇床上,老人说些祝福的话。婴儿出生40天要给婴儿举行“洗礼”,当日要从清真寺取一点土,把土和金镯子或金戒指放在澡盆内,然后把婴儿放在澡盆内。从亲友、邻居家请来的40个小孩,用木勺舀水淋到婴儿的头上,边淋洗婴儿的头,边说一些诸如“祝你长寿”、“幸福”、“健康”、“前途锦秀”等吉祥祝福之词。淋洗结束之后,主人要给每位小孩送糖馕,糖果、玩具等。举行完“洗礼”,产妇就可以出门参加一切活动和劳动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21
发表于 2010-1-20 10:13:36 |只看该作者
  乌孜别克人的丧葬仪式,一般都按伊斯兰教教规举行。人临死前,亲友都来念“都瓦”告别,儿女在炕前接受遗嘱,阿訇盖章证明。人死后,阿訇将“神水”淋到死者嘴上表示祝愿死者的灵魂“升天堂“。死者的亲人要向亲友报丧,前来参加丧礼的男人在腰间扎一条白带,妇女在头上扎一条白带。买僧或伊麻木为死者净身。如果死者是女人,就要请年长的老妇人为死者净身。总之,为死者净身的人必须是性别相同的人。净身后要为死者缠白布。然后,将死者抬到墓地埋葬。在死者被埋葬后,在净体的地方放一个花盆,点一盏明灯。埋葬7天之后,儿女可脱掉孝服。在死者死后3天、7天、20天、40天、周年,家属都要做抓饭请亲友们吃,为死者祝福,祝死者早升“天国”。周年内的每个“主麻日”(星期五)亦要做抓饭请客。
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袄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在历史上伊斯兰教对乌孜别克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自从18世纪越来越多的乌孜别克人在新疆定居下来之后,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地的乌孜别克族人民自发捐款建造了一些规模较大、气势宏伟的清真寺。清真寺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宗教上层,即:阿訇、毛拉、卡孜、阿拉木、伊麻木、买僧等宗教职业者,在政治经济上享有各种特权,掌握着清真寺的全部土地和其他资产,巧立名目,利用各种手段向人民群众摊派各种沉重的宗教课税;这些宗教上层还主持着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出生、婚姻、丧葬、节日等各种仪式活动,利用宗教教规约束着每一个人的行动,束缚着教徒的精神思想。清真寺附设有经文学校,乌孜别克族的学龄儿童和青年都要接受宗教教育10年或10多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宗教上层的各种政治、经济特权被取消了,党的宗教政策深入人心,深受乌孜别克族人民拥护。宗教信仰真正成为个人的私事,乌孜别克族人民真正享受到宗教信仰的自由。人们有礼拜、封斋、过宗教节日和参加一切正常宗教活动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和不参加各种宗教活动的自由。

  乌孜别克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和“库尔班”节等。“肉孜”节又称“开斋”节,阿拉伯语称为“尔德·菲图尔”。根据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九月全体教民必须封斋,即:每日从拂晓至日没禁止饮食和房事。斋戒一月期满,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日,举行庆祝活动。到了这一天,乌孜别克人民家家喜气洋洋,人人欢声笑语,身着节日盛装,带着礼品走亲访友,互相登门祝贺。“库尔班”节,是阿拉伯语译音,亦称“古尔邦”节或“宰牲”节。依据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十二月上旬为全体教民前往麦加“朝觐”的日期,十二月十日是“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人们举行欢庆活动。乌孜别克人宰牛杀羊,穿着华丽,互赠礼品,相互问候,举行各种文体活动进行庆祝。解放后,每逢上述节日,新疆人民政府都安排放假,使乌孜别克等族人民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

  乌孜别克族人民,在本民族内部使用乌孜别克语,而在社会交际场合使用维吾尔语。乌孜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维吾尔语在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形态变化诸方面,有较多的共同点。乌孜别克语与维吾尔语大体可以相通。乌孜别克文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与维吾尔文相似。

  乌孜别克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有史诗、叙事长诗、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等。《阿勒帕米西》是流传广、影响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诗。描写了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乌孜别克族的先民生活和斗争。《坟墓中出生的孩子》是一部故事曲折,卷帙浩繁,形象生动,语言流畅,音韵铿锵,为广大乌孜别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长诗。民间故事是乌孜别克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世俗故事、幻想故事、智人故事、风物故事、寓言故事等。乌孜别克人无论男女老幼,人人会唱歌,民歌流传极广,形式丰富,有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谚语是乌孜别克族人民劳动、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和丰富智慧的结晶,饱含哲理给人以教育、启迪。作家文学是乌孜别克文学的另一个侧面,它标志着乌孜别克文学的发展与成熟。乌孜别克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十四五世纪,由于阿塔依、萨卡克、洛特菲和艾利希尔·纳瓦依等举世闻名的诗人出现和他们的著名作品《五部诗集》、《深逢的宝库》和《帕尼诗集》问世,使乌孜别克文学达到一个高峰,开始了繁荣的时代,对整个中亚文学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弗罗凯特是乌孜别克族19世纪著名的文学大师,一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有些作品被谱曲咏唱至今。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蜚声文坛的著名诗人有:穆·伊·索皮扎代、托·热依木、阿不都秀库尔·亚勒昆等。他们用他们的诗讴歌新生活,鞭笞黑暗的旧社会和剥削制度。波拉勒·艾则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的爱国诗人,他与维吾尔族革命诗人黎·穆特里甫并肩战斗,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敌人想干什么》、《祖国的风采》等作品是他著名的代表作品。帕勒海提、哈米德·赛迪、萨帕罕·波拉特、苔勒艾特·那斯尔等,都是乌孜别克族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在党的关怀下不断成长进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辛勤笔耕,努力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相继问世,为发展、繁荣乌孜别克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婉转动听。有齐唱、独唱、对唱等表演形式。奈斯诺拉·卡利(帕勒海提)就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诗人,他的音乐作品流传极广。乌孜别克族的乐器种类很多,有弹拨乐器“斜格乃琴”、“独他尔”、“热瓦甫”、“坦布尔”等,打击乐器有手鼓、撒帕依等。乌孜别克族的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大同小异,以形式多样,舞步轻盈、身腰柔软,双臂优美、飞旋舒展,节奏明快为特色。
乌孜别克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历史上乌孜别克族人民与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参加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解放贡献了力量。今天乌孜别克人民正在为了民族腾飞,振兴中华,完成“四化”大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5-19 06:53 , Processed in 0.0443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