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波斯照明学派对十七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的影响

[复制链接]

275

主题

3

听众

9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09-3-24 22:03: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的兴起和代表学者
      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传人中国,一直在穆斯林中祖辈相传,从不向非穆斯林的汉族宣教,也不参与中国历代儒、释、道为代表的三教论辩。因此,形成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汉族对伊斯兰教义、礼仪很不了解,他们更多地把伊斯兰教看作是一种民风民俗。如何用汉文著述向广大的汉族人民宣讲伊斯兰教,使他们能较全面准确的了解伊斯兰教,消除误解,有利于回族等族穆斯林的生存发展,这个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中国伊斯兰教的面前。还有一点,自唐、宋,特别是元代,大批中亚、波斯、阿拉伯穆斯林迁徙到中国内地。一开始他们仍操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时间久了便普遍使用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退居礼拜寺,成为学习宗教典籍的语言。这在穆斯林内部出现了一个如何用汉文向已不懂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穆斯林宣讲伊斯兰知识的问题。
      到了17世纪,即明末清初,一批"回儒"应运而出。他们知识渊博,"学通四教",即对伊斯兰教、儒学、佛教、道教都有深人研究和全面了解。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沟通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使命感。他们将伊斯兰文化中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原著翻译或编纂为汉文。这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异军突起,使沉默千年的中国伊斯兰教有声有色,展现了新面目。终使伊斯兰文化步人中国学术文化论坛,开一代新风。
      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家,当首推王岱舆(约1584~1670),南京人,其先世为西域人,明初人华朝贡,精天文历算,授职钦天监。岱舆幼习阿拉伯文、伊斯兰教经籍,后攻读儒书及佛教著作。一生致力于伊斯兰经籍研究和译著,阐释伊斯兰教义理。他是中国伊斯兰史上第一个"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学者。其著述有《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他将伊斯兰教正统理论与苏非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阐明了伊斯兰教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教义学的建立树立了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理论密切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使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互补,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不敢言,正教光辉,因之昭著"。
      其次,为刘智(约1655~1745),江苏南京人,其父刘三杰系著名伊斯兰教经师。智幼承家学,诵习《古兰经》,15岁起研读儒家经籍,后又研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并阅读佛教、道教经书及西方文化书刊。接着北上北京、南游苏杭鲁豫地区,寻师访友,切磋学术,搜求阿拉伯文、波斯文经书。其父弥留之际遗言说:中国伊斯兰经书没有翻译成汉文,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你应承担汉译伊斯兰经书的重任。智谨尊父命,晚年回到南京,埋头译著,10年不下扫叶楼,终于大成。他以伊斯兰哲学为本,把伊斯兰教传统教义与苏非神秘主义和宋儒"天人性命"之学以及阿拉伯、波斯、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融合起来,运用宋明理学的范畴、命题、思辨方式全面论证伊斯兰教义。其主要著述有《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另有《五功释义》、《天方三字经》、《五更月》等通俗读物行世。当时及后代回汉族学者高度推崇刘智的译著,认为"中国之伊斯兰教义,在已往千年中从事译著者,只以刘智为云霄羽毛"。
      还有,张中(约1584~1670),江苏苏州人,出身经学世家,幼习伊斯兰教及儒家经籍,后在扬州。苏州等地讲经授徒。1638年,印度伊斯兰教传教师阿师格来华讲学传教。张中从师阿师格学习3年,他根据阿师格讲授的认主学。用汉文写成《伊玛尼解》(即《归真总义》)。认主的关键在伊玛尼,只有树立了伊玛尼,才能认识真主的大能,进而认识真主的本体。他还从波斯文译出《四篇要道》4卷,这是《率苏里》经的汉译和注释。
      伍遵契(约1598~1698),江苏南京人,先世伍儒于明洪武二年(1369)奉诏由中亚撒马尔罕迁至南京,任职"回回司天监"。遵契出身经学世家,幼习儒书,曾中秀才。后潜心研习伊斯兰教经典,曾在山东学派常志美门下学习,并在南京、苏州、镇江等地礼拜寺讲学。他摘译波斯人阿卜杜拉·艾布·伯克尔著《米尔萨德·伊巴德》一书中修身养性、性命义理及复命归真的理论要点,辑为4卷,汉名《归真要道》。另著有《修真蒙引》一书,讲述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宗教功课,婚丧礼俗及宗教理论当行当止之道,被誉为"暗室之灯,迷津之筏"。
      马注(1640~17if),云南保山人,自称为先知穆罕默德45代孙,圣裔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15代孙。康熙二十二年(1683),著成《清真指南》一书,阐发伊斯兰教义要旨及认主独一理论、苏非主义哲学和修身原理。《清真指南》对后世伊斯兰学者影响较大,刘智、马德新均有所承袭。
      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中照明论的观点
      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中,阐述伊斯兰教正统观点时,吸收并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还普遍地运用了波斯照明学派的观点。苏赫拉瓦迪(1153~1191)在哈拉智和安萨里的思想基础上,对伊斯兰世界存在已久的神光思想加以归纳和提炼,创立了照明学说,形成了照明学派。照明学派认为:真主的本质是绝对、是终极。真主是至上之光。宇宙万物因光的照明而生存、显现,光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真主之光主宰整个宇宙,决定着宏观宇宙、天体、星云的秩序。宇宙万物由程度不同的光暗而合成,离开光的照明,一切皆不复存在;光也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人类在光的照明下,获得知识和真理,人的认知过程即真主"绝对之光"的照射、启蒙的过程。人类的灵魂中存有先天的光明,人类需以苦行和功修净化灵魂,因为精神修炼之路是寻求光照照明的过程。照明学派将苏非的修炼上升到苏非神秘主义的哲学层次。到了17世纪以穆拉·萨德拉(约1571--1640)为代表的伊斯法罕神秘光照学派继起,对光照学派集其大成并发扬光大。穆拉·萨德拉认为世界是真主之光照的产物,真主之光是万物的永恒根源,它是无限的,世界万物及其变化是真主无限光照照明的各种表现;人的灵魂借助精神升华,才能达到与真主合一。真主之光赋予人以先天的灵知,这是最高的知识形式,使人成为"完人"。
      照明论是伊斯兰教苏非派神秘教义之一,它对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有影响,早期的汉文著述家接受并赞赏这一神秘奥义。归纳起来,他们的著述中有下面几种照明论的观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275

主题

3

听众

9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21
发表于 2009-3-24 22:05:00 |只看该作者
一、真主余米造化论。真主之光,是真光,由真光射出一束光亮,这是真光之余,是"止一余光",它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一切理念和万事万物的起源和基础,"乃一切妙用之始也。"由此余光,顺序地衍化出先天的一切理念。王岱舆、马注认为由此再顺序地衍化为"列圣诸贤"、"天仙鬼神"、"水陆飞行"、"诸大世界"、"日月星辰"、"水土风火"、"草木金石"等等的"本来";在伍遵契书中则是先天"命"与"性"。它是后天万事万物的原型,也就是马注所说的它是"万物之原根也。"
      二、信仰之光这照论。汉文著述家认为,人的信仰并非后天的学习与修炼,信仰本身是"真主之光",作为一种内觉或内光存在,它"能辨物理、能察物欲"。真主赋予人以信仰之光,其目的在于认识真主,人在后天有赖于外来的光照,让先天原有的光通过外光的启迪而返照,最终"光还照体"、"返本还原",达到光的自我返照。但现实虚幻,人生短暂,人世间存在各种引诱和障碍,使人们无法达到对真主的认识,无法返归真主。因此,人们一方面要揭去尘世生活的污染,擦拭心灵的污点,修炼内心,净化灵魂,以获取外来的光照;另方面,要学习,"寻求知学,在一切男女是主命",人们需要学习经典,经典乃眼前之光,以玛尼乃心间之光,外光人则内光显。信仰的内光,只有藉助外光才得以显现。"以玛尼是主之光,令人能认得真主乃是真主之光,仍照真主本然。""令人能认识世界,乃是真主之光仍照真主。"人依靠"真主赐本光在我,故我能照彻自己清净本然。"先知穆罕默德说:"人能认识自己,便能认识造化之真主。",一言以蔽之,人由先天获得真主之光,再藉助外光之照射,使人的内光显现,信仰之光返照真主,达到神秘主义的人主合一境界。
      三、"两弧界合"论(意为与真主契合)。汉文著述中的"两弧界合",是指真主的"余光"显现,经历先天、后天,然后与真主合一。自先天降生是一个弧形,后天与真主合一又是一个弧形,两个弧形相合则成一个完满的圆形。如刘智所说:"先天来降,后天复升,两弧界合,复满圆形。""两弧者,来降为一弧,复升为一弧,升降既全,则两弧界合矣"。并非人人都能达到契合境界,只有经过修行的人才能与真主契合。照明论给穆斯林指出一条从真主那儿来仍回到真主那儿去的归回的道路。
      四、慢帐论。幔帐是真主与人之间的一种间隔。"在近主上有七十千光暗的幔帐"烟人的降生是从光到暗的过程,人每接近一道黑暗的幔帐,也就远离真主一步;在他返归真主时,也就是从黑暗的慢帐走向光亮的慢帐的过程。人要摆脱尘世俗务的干扰而接近真主,"有时心清到全部,慢帐全开,就是主的显然。"人经历了修道,灵魂得到净化,摆脱了私欲,就能越过一道道黑暗的幔帐,返本还原,归回真主。
      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接收波斯照明学派观点的原因
      通过上述的叙述,可以看出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接收波斯照明学派的思想及在中国汉文化环境中如何表述的。那么,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为什么能够接受波斯照明学派的思想呢?
      中国与波斯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元代(271~1638)来自波斯的伊斯兰答失蛮受到政府免税的优待。蒙古人建立在波斯地面的伊尔汗国与元朝廷有着长期地友好的交往。波斯语、汉语、蒙古语成为当时在中国通用的三种语言。波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把伊斯兰天文学传人中国。一些波斯医人在中国从事伊斯兰医学工作。明代朝廷设"回回馆"。专门教授波斯文。明清之际苏非著作已传人中国,一些苏非也来华布道,张中的《归真总义》是印度苏非阿师格讲解苏非大义的笔录翻译。在张中的《四篇要道》中,刊出《勒娃一合》(词意为"光束")、《密尔索德》这些苏非著作,已在中国穆斯林中流传;王岱舆、张中书中介绍了拉比亚(约717~801)、巴斯塔米(?~874)、祝奈德(?~910)和哈拉智(约857~922)等中世纪知名苏非的思想和传说;西北有的伊斯兰教苏非教团,把伊本·阿拉比(1165一1240)称作"大谢赫穆赫印迪尼",经常念颂。伊本·阿拉比的《麦加的启示》和鲁米的《玛斯纳维》是各苏非教团学者潜心阅读之书。
      经堂教育将波斯苏非著作列为教本,有《密尔索德》、《艾什尔吐·来麦尔提》。《艾尔自欧》、波斯文注释的《虎托布》、《古洛斯坦》、《海瓦依·米诺哈吉》(是中国学者常志美编写的波斯语法)。还有一些波斯苏非主义的参考书为《麦克图希·发热西》,《麦嘎虽德·凯俩目》。这些经书在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中传习表明,波斯照明学派的苏非主义在汉文著述出现以前,它在中国穆斯林中已有相当的影响,这为17世纪汉文著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结 语
      17世纪,在波斯出现了穆拉·萨德拉,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赫拉瓦迪奠立的照明论。穆拉·萨德拉将伊本·西那(980~1037)、苏赫拉瓦迪和伊本·阿拉比的存在单一论综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哲学结构,使自蒙古军人侵以来衰微的哲学和神学又得到恢复,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波斯伊斯兰哲学家。同样,17世纪在中国由王岱舆、刘智、马注等学者从事的汉文著述,使汉族读书人认识到伊斯兰教是一种高品位的宗教。也使只通汉文而不识阿拉伯文。波斯文的中国穆斯林,从汉文著述中较多地了解了自己信奉的伊斯兰教。有人说,汉文著述的出现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文艺复兴,这个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5-17 18:16 , Processed in 0.0361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