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15)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4-10-9 10:44: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拉萨先贤辟尔·亚郭布
西藏回族人物志略
                周传斌 陈 波
    辟尔·亚古博(Pir Jacob)17世纪由克什米尔入藏的伊斯兰教阿訇。“辟尔”一词系波斯语“导师,领导人”之意,波斯和印度的苏非派用作对其导师的尊称。据传,辟尔·亚古博在拉萨北面的根培乌孜山(Gymbo Utse)的一块天然岩石上做礼拜。此情景被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1617-1682)在布达拉宫用望远镜看到,遂派人询问。辟尔·亚古博申明了自己的信仰,并告以穆斯林在拉萨没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五世达赖为他的虔诚所感动,乃在拉萨西郊的沼泽地边缘赐给他一块五个射程方圆的地方,当时称为“箭达林卡”(藏语,远程射箭之园林)。今天称为“江达岗林卡”或“卡契林卡”(克什米尔人或穆斯林的园林)。辟尔·亚古博率领穆斯林把这片沼泽地改造成一片园林,建起了礼拜殿和坟园。林卡内现存的一座礼拜殿,据称创建于1775年(乾隆四十年),殿后有一座用矮墙围起的坟墓,据传即辟尔·亚古博之墓。墓前的乌尔都文刻石已模糊难辩。根据“辟尔”这一尊称及其在山上做礼拜的行为来看,这位亚古博应是一位苏非派导师。至今,拉萨穆斯林仍广泛传诵着辟尔 ·亚古博的事迹,每年都有人专程登上根培乌孜山,到那块据说是亚古博礼拜处的岩石旁诵经纪念这位贤人。(《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  总第31期)


             拉萨小清真寺
地址:西藏拉萨市西郊        邮编:850000
现任教长:阿布杜·哈林米    现任学董:哈比布啦
    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西约3公里处。始建于1836年。相传,公元[1]7世纪时,一位来自克什米尔的伊斯兰传教师,向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辞行,欲往他处。达赖喇嘛问明离藏原因,被这位传教士对伊斯兰教义的忠诚所感动,于是立即派人在落多桥一带“射箭赐地”,安置穆斯林定居下来。后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居住在陕甘青等省和克什米尔地区的以经商传教为主的穆斯林,又跨越山川河流来到雪域高原、遂与当地藏族通婚,形成拉萨“卡基林卡”(“卡基”藏语指回族,“林卡”为绿洲之意)。1952年在寺内正式成立了西藏第一小学回民分校,教学内容除原来的阿拉伯文、乌尔都文和波斯文外,又增加藏文、汉文和数学。该寺现有教民63户,共315人,其中外国籍11户。学董7人、阿訇3人、满拉3人。全寺建筑面积996平方米,坟园总面积810O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藏式风格。由礼拜大殿、讲堂、配房、净水室等建筑组成。院四周绿树成荫,花草芬芳。现为当地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吴建伟 《中国清真寺综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年8月第一版 )


··西藏回族与清真寺研究若干问题(节录)
                   房建昌
笔者走访了这座位于布达拉宫西3公里左右的卡契园(藏人称卡契林卡),见这里现在仍为一回民聚居区。据这里的穆斯林口碑:五世达赖喇嘛时期(1617-1682),有一位来自克什米尔的阿訇向达赖辞行,达赖问他为何返回?阿訇答言:“此无落脚之地”。达赖即派人在落多桥“射箭赐地”,此为卡契园之由来。所以藏人称这片建筑为“强达康”,强指远处,达指箭,康指房,译言“飞箭居处”。所以该林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有一块墓碑,归真者的名字题作穆罕默德·染咱,为乾隆年间所立。上面镌有归真者姓名和生卒年月。(《回族研究》 1992年第2期)


··克什米尔穆斯林林卡、礼拜堂与墓地
仵军魁
拉萨西郊,罗布林卡以西约1.5公里处,有一片克什米尔穆斯林林卡,林卡南邻现自治区艺术学校,北、东、西均邻沼泽和草场,克什米尔穆斯林礼拜堂与墓地,位于这个林卡的中央地带。
这些穆斯林林卡、墓地和礼拜堂始建于五世达赖洛桑嘉措时期,距今已有313年的历史了。
一、林卡
五世达赖时,拉萨住着一个从克什米尔来的伊斯兰教圣人(应为“贤人”——编注)彼尔·亚郭布,因当时拉萨还没有清真寺,他便常去“根碚乌孜”山前作礼拜,这情景被五世达赖多次发现,彼尔·亚郭布对伊斯兰教的笃信的忠诚,得到五世达赖的赏识,遂赠林卡这块地,并立以文据,写明林卡四至,且豁免林卡的一切差税,林卡范围很大,据说以五支箭的射程为限界。尔后,彼尔·亚郭布率领在拉萨作买卖的克什米尔、尼泊尔、拉达克等地穆斯林栽植树木,修建礼拜堂,营造房舍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林卡和这组建筑初具规模。现在的林卡植被覆盖,绿荫丛连,环境十分幽静。
五世达赖的优厚待遇,吸引越来越多的克什米尔、拉达克、尼泊尔、锡克、英国等地的穆斯林们来拉萨作买卖和定居,五世达赖也常常于藏历每月八日、十五日,邀请所有穆斯林到布达拉宫作客,并两次赐给他们很多食品,渐渐成为定制。西藏开始铸钱以后,邀请他们作客时,达赖还给每个成人赐三个章卡(藏银元),小孩一个章卡。五世达赖还专指定“格林姑息”为其经商的地点,这些措施对加强西藏和外地的商品贸易、经济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林卡南边原有一条小河,来去拉萨很觉不便,三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录陡”的克什米尔穆民,自己出资修了一座小石桥,本世纪五十年代倒塌了。1978年政府在原址处修了座水泥桥。去年,穆民小孩发现了一个刻有巴基斯坦文字,意为“历史古城”的石条。估计是三百前的“录陡”所建的“录陡桥”上的石块。
二、礼拜堂
在林卡正中,藏式平顶建筑,由住舍、伙房、仓库、小教室、浴室和礼拜堂等组成。这里常住一家穆民,主要负责看守墓地和林卡,住舍、伙房、仓库系他们家的私产。小教室是在河坝林居住的部分穆民小孩学习阿拉伯文的场所。浴室是这家人和到这里来作礼拜的穆民们大净、小净的场所。礼拜堂在这家住房的西边,座北朝南,三进五间,东西长12米,南北宽6.7米。堂内挂、铺,陈设与大、小清真寺基本相同。本世纪二十年代前,拉萨小清真寺尚未建造,除内地回民到大清真寺作礼拜外,其余穆民作礼拜全要来此。即是小清真寺建起以后,死去的穆民还要送到这里的墓地安葬。
现在这个礼拜堂,建于1948年,是十三世达赖命藏官与阿訇共同组织穆斯林们建造的。其他建筑年代也不久远,可能是后来维修和扩建的。
在这组建筑的两[西?]边,有一个被墙围起来的小园子,园子内两[西?]侧还有一座东向的礼拜堂,面积6柱,现已废置不用。据了解,这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在原礼拜堂旧址上建造的。原礼拜堂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场观察,面积比现在要大,约25间左右。
三、墓地
墓地位于建筑群的南边约20米的地方,占林卡的一小部分,形成的年代与林卡相当,墓地四周围墙,有门出入。墓地围墙内也有树木,但远不如墙外稠密茂盛,墓地为长方形,南北长87米,东西宽76米,总面积为6600多平方米。墓地内埋葬的墓已无法统计,因为每当墓增加四、五十个后,就集中迁葬于一个大墓内,其他墓穴又夷为平地。
现存的墓冢绝大多数南北向,只有极少数有偏差,形制为竖穴式。入棺后,于墓穴口部棚以木棍,上复草,然后加土坯或草皮形成墓冢。近代则用较方整的石块或水泥筑冢、冢均很低,高出地面0.2-0.3米。石头或水泥冢一般修成五脊四面坡式,中脊梁两端分别作一小方柱,类于汉式古建屋顶,也有个别修成直字形。墓冢大小不一,大者2.8×1.1米,小者1×0.7米,一般墓冢长为2-2.4米,宽0.9-1.1米.在较早墓冢的南头或北头,置一长方形石块,石块大小不一,大者0.82×0.4×0.15米,小者0.39×0.28×0.16米。石块上面凿有或长方形、或园角条形、或菱形、或“+”字形、或三圆相切形的浅槽,槽的长宽深浅不尽相同,按穆民的风俗,槽内是由死者亲属放些糌粑之类供鸟食饮的,否则,鸟在墓冢地饥叫,会使死者在地下难以安宁。在这个长方形石块的两侧,刻有巴基斯坦文字,内容是死者的姓名,死葬时间。例如:“哈丽玛,女,死于穆历1179年(公元1758年)”;“格日牧拉,男,死于穆历1349年(公元1928年)。”
据调查,墓地的西北角有为第一个来拉萨的伊斯兰圣人(应为“贤人”——编注)彼尔·亚郭布专门修的大墓,墓四周有护墙,墓前立有较大刻石,详记了他的事迹,但后来围墙被毁,刻石也失踪了。
这个墓地所埋葬的,多数为克什米尔人,也有拉达克、尼泊尔、锡克、英国等地的穆民。(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拉萨文物志(内部资料 )》1985年8月出版)









先贤韩万福
··先贤韩万福的生平
《伊斯兰教苏菲派尕德忍耶临夏市石洞拱简史》
(一)韩万福的身世
韩万福(公元1864-1936年),经名伊海亚,道号活者·阿布杜里·艾海亚依,撒拉族。青海巴燕戎格厅(今化隆县)黑城镇曲拉岭人。生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古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祖上务农,家境贫寒。万福生而颖异,长更慧敏,幼年丧父,由其母躬耕薄田,苦度光阴,扶养成长。年方八岁,启蒙故里,入黑城子清真寺习读古兰经典。十二岁负笈从师,趋往循化访名师,习教典,至中原四庄清真寺教长马希真帐下深造,学习《古兰经典》《圣训学》《认主学》《教义学》《归真要道》等专业课程。他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学有所得,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对于主命、圣谕,恪遵不渝,讲经论道,才华出众,且胸怀若谷,品学兼优,深受教长和乡里赞誉,时光易逝,转瞬三年有余,后因其家中生活所迫,不幸辍学。
(二)伴随驼铃马帮走天下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年仅16岁的先贤韩万福为生计所迫,曾受雇于青海西宁驮运行户的驼铃马帮中,充当苦力脚户,开始走闯天下,以微薄收入赡养亲人。(略)。
(三)留学西域受真传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春,先贤万福于"不惑之年"与来自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麦加城人,筛海·曼素尔·赛利目不期相遇于青海湟中,探究伊斯兰真谛,经其指点,弃绝"脚户"生涯,经河西走廊西出阳关,穿越浩瀚戈壁沙漠,徒步万里跋涉,前往西域,即今之我国新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县)伊斯兰教尕德忍耶道堂访贤求学,拜谒了先知穆罕默德第26代圣裔活者·伟嘎耶·统拉希的六传道裔活者·伟嘎耶·拉赫曼,承蒙赏识收为弟子,穷研《古兰》《圣训》的真旨奥义和身心性命之学,经其三年精心培育,长足进步,遂尽得"天人之奥,性命之微,理道之旨,修证之功"的真传。并嘱尕德忍耶是单独的、出家制、选贤与能、不世袭。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经先贤万福勤学苦修,才华出众,品学兼优,被师大加赞赏,封为"撒利克麦知务布"即二品贤哲的品位。嘱其"返回原籍后,寻访仙境洞府,绝尘辟谷,慎独静修,待我之命,方许出山"。先贤遵循师命,又经原路返回故里。
(四)潜隐洞府苦修,始传正教湟中
先贤万福恪遵师命,于湟中栅子山寻得半壁洞府,绝尘辟谷,隐居苦修,贤贞守道,严谨持身,春去秋来,斗转星移,面壁修真养性,历时28年之久。其间有上山打猎或采药、砍柴者,见幽林深处岩洞中有位苍老银须的老翁,多显奇迹不胫而走,贤名远播,群众竟相上山探视,果见其鹤发童颜,气宇非凡,咸生敬意,尊称为"石洞太爷"。这一雅称在河湟流域,人多喜闻乐道,流传至今。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初,新疆喀什噶尔·叶尔羌尕德忍耶道堂活者·伟嘎耶·拉赫曼派遣其弟子伊斯哈克专程至青海湟中传命:"艾海亚依(即先贤万福之经名)的功修已经圆满,达到纯化的境界,允其出山掌门传教了!"同时还给他授予传教的"伊扎则提"(意即凭证)。从此先贤万福肩负起传播伊斯兰正教的重任,开始在湟中地区传教。他恪遵《古兰》《圣训》,敦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功,阐明今世后世,天道人道之要旨,"淡泊明志,宁静守身",开人自新,引人迁善,乐善好施,济世活人。由于他渊博的知识,虔诚的信仰和遵行,慈祥博大的胸怀,平易近人的态度,常年苦修的精神,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济世活人情操,受到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敬重和拥戴,前来拜谒求教者络绎不绝,信从者日众,归依者不少,清名远播湟中,他发展的教徒中有平民百姓,达官显要。如曾任宁海军总统、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麒的帮办、管带、参议的杨万才(字云轩、河州杨妥家人)及其夫人均受道于门墙,成为先贤万福传播伊斯兰教的忠实门徒和坚强支持者。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先贤万福在湟中传教方兴未艾之时,青海新兴军阀马步芳妄图控制宗教,以巩固和发展自已的统治势力,在"统一教权"的幌子下,实施"扶一压一"制造教派矛盾,信仰自由受到压抑,形势日趋严峻。门徒杨万才为安全计,曾派亲信专程护送先贤万福移居其故乡河州杨妥家,以避锋镝。
(五)祸起东墙,身陷囹圄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古历二月,先贤韩万福离开青海抵达河州,驻足杨妥家,一如既往地弘扬伊斯兰正教,并游访河州城乡和甘南草原,传教布道。聆听教诲者络绎不绝,屡满户外,发展了众多的教徒。其间,时在河州清真北寺攻研经典的"满拉"(学生)拜海全祈拜韩万福为师。韩视为载道之器作为传人,收为弟子,取道号为活者·阿布都里·哲俩里·尕吉勒,经精心培育,授传了伊斯兰教尕德忍耶的真谛,是河湟地区唯一承前启后,薪传圣教者,教众尊称为"尕巴巴"。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古历五月,河州地区也和湟中一样,由反动统治阶层一手策划的伊斯兰教内部教争险象环生。曾任青海马麒、马步芳父子所部旅长、副师长,时任临夏警备司令的马为良(字眉山),东乡族,东乡赤斯拉务人,俗称"赤斯拉务",与时任马步芳部新二军参谋长,以武力驱逐甘肃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临夏县县长王玉科,一跃而攫取为临夏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的马德(字明臣),回族,河州西乡漠泥沟人,两人狼狈为奸,互相勾结,压制群众信教自由,尤对先贤万福的传教活动恨之入骨,怕得要命,蓄谋打击迫害,欲置于死地。"二马"曾派其亲信爪牙佯装猎手,潜入杨妥家红山,以放鹰打猎为名,秘密侦察先贤万福传教行踪。之后,即以"韩万福倡导邪教,蛊惑群众,图谋不轨"等莫须有罪名,派遣其侄、时任副司令的马效融(字子亮)率领一支荷枪实弹的保安队人马,包围了晨礼后平静安详的杨妥家村,驱兵闯入民宅,肆意劫掠财物,形同虎狠。从妥春喜的果园里搜捕年逾"古稀"、赤手空拳的伊斯兰学者韩万福,戴上镣铐后解押河州城,关进警备司令部牢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勤劳朴实的农民妥平娃、妥尕老二、妥春喜和杨三十九四人。位居一方的高级军政官员马为良和马德二人不顾自己的社会影响,而亲临审讯,不时拳脚相加,凌辱人格。命令刽子手们滥施淫威,非刑烤打,刑讯逼供,游街游乡,以示镇慑!先贤万福游经街巷、乡村时高声赞诵"真主至大"!……同时诅咒"马为良、马德是伊斯兰的叛徒,绝没有好下场!"观者唏嘘,掩面而泣!
先贤万福为伊斯兰真理,忍受铁窗的黑暗和酷刑的折磨,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泰然自若,横眉怒斥马为良、马德是"杀害伊斯兰教的刽子手"、"穆斯林的败类"、"是真主不恕饶,坐穿'多灾海'(即为火狱)的魔鬼!"句句怒斥声铿锵有力,激昂慷慨,象柄利剑刺向"二马"的心脏,面面相觑,惊恐万状!
这起轰动河湟流域的惨案,还累及无辜,株连杨妥家和八坊等地群众陪游、坐牢,受刑和交纳"赎罪银"。群众迫于勒限,以低价变卖赖以糊口生存的土地,典当房屋等交纳了罚款。
是时,杨妥家人与八坊和其他各地教众推举代表妥四、麻保成、杨如清、杨万章、马如彪、马世云等人联络城乡二十多坊"哲麻提"的回、东乡、撒拉族等穆斯林联名请愿,并吁请临夏县政府、参议会当局和地方绅老、门宦教派首领、社会贤达喇世俊、马斌、张乐山、马国汉、马国珍等伸张正义,捍卫伊斯兰,保障国民信仰自由和人身安全,拯救民命,释放韩万福等无辜百姓,维护地方安定秩序,这个呼吁,引起社会各族各界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喇世俊(回族,清末举人,曾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实业司长、建设厅长,大拱北门宦著名人物)、马斌(字允生,东乡族。东乡巴苏池拱北始祖后裔、西军统领马忠孝之长子,曾任宁夏马鸿逵部旅长、师长。解放后历任临夏专区民委副主任、省民委常委、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张乐山(回族,清末秀才,曾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临夏县参议会议长。解放后历任临夏分区军管会副主任、专署第一副专员兼民委副主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等上访警备司令马为良、专署专员马德,阐述韩万福一案纯属一起冤案的实事,请求"作为地方高级官员,对民族宗教问题应吸取沉痛的历史经验教训,平等对待,慎重妥善处理,平反冤狱,释放无辜,安定社会人心为妥。"马斌还饶有讽讥的说:"我还以为司令、专员如此熬费心机,大动干戈地抓到了什么江湖大盗,原来是一个赤手空拳传行伊斯俩目教门的老汉和几个贫苦老百姓!我看身为地方长官,宽大释放了好,不然,铸成千古罪人,真主是不喜悦的。"
经各族穆斯林群众和社会人士多方奔波呼吁,社会舆论的压力和谴责下,马为良、马德唯恐败露真相,激起变故,遂声称:"青海马主席电示,韩万福系青海人,须解往原籍听候处理;妥平娃、妥尕老二、妥春喜、杨三十九四人准交罚款后,具结保释候审"。其实早有传闻,"解押韩万福回籍处理",只不过是"二马"欲盖弥彰,蒙骗社会视听的奸诈之辞而已。
先贤韩万福在铁窗严森的狱中,感悟到自己传教使命将要结束,谨候真主召唤的瞬间,对探监的高足拜海全及门徒马如彪、马世云、绽三保等示意"真主的召唤已经来临,我知感了!"并谆谆教导:"要始终遵循《古兰》《圣训》,贤贞守道,认主归一要事不可懈怠";"马为良、马德之流是伊斯兰的叛逆,杀人的恶魔,终将受到真主的严惩!"
河湟地区各族穆斯林教众为渴望先贤万福出狱生还而向真主祈祷!
(六)碧血映红达里加雪山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古历十月初九日,马为良和马德实施将先贤韩万福"解押回籍处理"为名,实则下达秘密杀害的命令,派遣武装军警解押启程。尽管时入初冬,满目深秋肃杀之气依然笼罩着大地,在这凄风苦雨的夜晚,一辆戒备森严的刑车一路颠荡疾驰西去。至次日(即初十日)行抵河州西乡乌龙沟(时属青海循化县境,解放后隶辖临夏县)。先贤万福拖着被重刑致残的躯体和沉重的镣铐,艰难地行进在甘青两省交界的达里加山麓,昂首挺胸,神色自若的环顾四周,留恋祖国壮丽的河山和朗朗天空。先贤告知行刑军警:"我的'无常'就在此是此地,杀人魔王马为良、马德绝无好下场!"他这种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精神,使行刑军警不无震惊!他面向西方,高声朗诵"真主至大"词时,一声凄历的罪恶枪声,划破了茫茫雪山冰谷的寂静,一位爱国、爱教、爱和平事业的先贤为主道从容捐躯了,安详地长眠在达里加雪山的怀抱中,白发苍苍,银须拂胸,慈祥的脸上闪现出祥瑞而神奇的光彩。享年七十二岁。
达里加雪山垂泪,乌龙沟河呜咽。
青山永注,绿水长歌!
先贤韩万福的唯一高足拜海全和门徒马如彪、马一卜拉、拜海龙、绽三保等闻悉先贤被解押起程的信息后,即于夜色中挺身尾随其后,至殉难地点,将遗体以无限悲愤的心情,含泪就地安葬。
(七)善恶报应,各有应得
多行不义必自毙。杀害先贤韩万福的刽子手,危害穆斯林的败类和伊斯兰的叛徒马为良、马德终于受到人民公正的制裁!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6月29日,曾任青海马步芳部副师长、时任临夏警备司令马为良率其胞弟马福良(时任临夏百货征收局长)、侄子马效融(字子亮,时任临夏保安副司令)和马海如(亦名马白克,俗称"疯汉团长")及亲信马福海(字寿山,东乡哈拉里人,俗称"哈拉团长")和保安队一行人马,前往东乡汪百户,强行监拆原由胡门门宦教徒在老庄所建的一座清真寺,引起老派群众极大的愤慨。当马为良偕其同行进寺礼拜叩头之际,被刺杀身亡。同时被刺杀身亡的还有其胞弟马福良、侄子马海如二人。副司令马效融和哈拉团长马福海因怀枪自卫,乘马逃脱。酿成震惊甘青两省的"汪百户事件",这是一起东乡族同胞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英勇斗争。对此,青海马步芳十分震怒,曾派重兵前往镇压,使东乡族无辜贫苦百姓惨遭重大灾难!
杀害先贤韩万福的另一刽子手,是时任青海马步芳部新二军参谋长、临夏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的马德(字明臣),于解放后因有血债和反革命罪被人民政府判处无期徒刑。后死于兰州监狱。据临夏人马默智、王守安(均系回族)等人提到马德的有关问题时,说:当年他们在兰州监狱曾听到马德以无比懊悔、恐惧和忧虑不安的神情痛哭泣诉:"我在旧社会当临夏专员时,曾与警备司令马为良因教派"门户之见"秘谋杀害了传教老者、撒拉人韩万福,铸成了大罪,这笔血债我是永远无法偿清的,我难得主圣饶恕的,成了永远不得脱离的罪人!"这是刽子手走到死亡边缘时的忏悔,字字千斤!这是刽子手面临人生绝望时的眼泪,滴滴见血!
马为良、马德的最后结局,果应验先贤韩万福生前所言。 (临夏市石洞拱北管委会编印《伊斯兰教苏菲派尕德忍耶临夏市石洞拱简史(内部资料)》二00三年农历四月初一日印)

石洞拱北历尽沧桑,再创辉煌
《伊斯兰教苏菲派尕德忍耶临夏市石洞拱简史》
    1949年8月,解放大军进军临夏,苦难深重的各族人民获得了解放。在党和政府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迈步走向自由幸福的历史新阶段。
    是年冬,先贤韩万福殉道十三周年之际,经其高足拜海全倡导与教徒马如彪、拜海龙、马世云、绽三宝等商议决定,将先贤灵骨从临夏县乌龙沟达里加雪山迁葬临夏市西郊“尕营盘”墓地(今州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场占据),并创建墓亭(见照片)、照壁、山门、垣墙等,占地面积两亩多。教众命名为“石洞拱北”,亦称“舍希德拱北。”
    各地各族穆斯林教众前来参瞻和悼念活动期间,有清末举人、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实业司长、建设厅长的喇世俊太爷赠书:“立教化民,为天下法;以身殉教,作百世师”的挽幛;清末秀才、民初国会议员马维麟(字玉清)先生题赠:“功在主道身尽去,名垂伊兰人皆悲”的挽联,以示悼念。
    1958年,“反宗教特权”和后来的“十年浩劫”期间,石洞拱北与其他各地清真寺和拱北同遭厄运,被全部拆毁,夷为平地。拱北墓地尽被州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占据;先贤灵骨被迫迁葬北山坡;遗物经典、传教凭证、拜毡、“特斯比海”(即赞主词数珠)、唐瓶、木碗、手杖和背夹等“八件宝物”损失殆尽,荡然无存;高足拜海全惨遭政治迫害,被捕关押,备受折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穆斯林教众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落实石洞拱北墓地,几经奔波,由于州汽车修配厂继续占据,未能得到落实归还(这一历史遗留的教产问题,时至今日仍一直请求落实中)。事出无奈,由高足拜海全与管委会成员和教众商议决定,在北山坡利用山势地形,削崖填沟平整坡地约五分左右,作为临时安葬先贤灵骨的墓地。石洞拱北正在准备筹建工程过程中,先贤万福的高足、拱北当家人拜海全由于过去惨遭长期政治迫害,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加之一生殚精竭力,奔波宣教布道,鞠躬尽瘁,于1983年古历四月初八日溘然归真,享年六十三岁。安葬于先贤墓亭东侧。拱北筹建工程随之停顿。
    1995年,石洞拱北重建工程任务,由青年当家人索明志及管委会成员拜敬云、马世勇、马仁德、拜忠林、张光荣等人负责。他们继承海全先师未尽的遗愿,在真主的襄助暨众多斯达尼的全力支持下,集腋成裘,鸠工庀材,积攒“海吉亚”(意为群众自愿捐赠、施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规划,宵旰勤劳,勤俭持家,历时近十年的惨淡经营,已初具规模。
    石洞拱北利用山势地形,从北山山脚至北坡墓亭院,筑砌水泥、沙石料护坡墙壁,以防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拱北院西侧建有墓亭两座,一是先贤韩万福的六卦墓亭,亭前建抱厦一座(亦称诵经殿、礼拜堂)、抱厦门首奉雕有高足生前亲题:“日落方寸山,月落三星洞”妙联,楣额敬挂“明藏”二字立匾。二是位于先贤墓亭东侧为其高足拜海全的四卦墓亭,门垣悬挂“天人合一”匾额。其哲理意境令人深省。两墓亭均为飞檐翘角古典建筑,覆以阴阳瓦,鸱吻取势,亭顶中央屹立宝鼎,与日月争辉。檐下有斗拱、滴水、仿古砖雕山水、花卉、云纹等栩栩入生,富有立体感。墓亭巍峨恢宏,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庄重典雅,玲珑剔透,独具匠心。
    墓亭北侧,建有对应的两座水磨青砖大照壁,各宽约五公尺,高约六公尺,底座有砖雕博古、花卉图案,照壁正中为字环长方形,雕刻《海水朝阳》、《碧波荷花》,寓“四方归向”、“清净无染”之意,形态惟妙惟肖、气势磅礴!墓亭院与拱北院之间,南北向修建蜈蚣墙一道,中建通往金顶院的一字砖洞门,门垣、玉墙砖雕、云纹、花卉,气势幽静典雅。拱北山门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门首挂有“石洞拱北”匾额。
    综观石洞拱北重建工程,具有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艺术与伊斯兰古典建筑艺术的特色,显示典雅、肃穆、庄重和宏伟的气魄!(略)。
(临夏市石洞拱北管委会编印《伊斯兰教苏菲派尕德忍耶临夏市石洞拱简史(内部资料)》二00三年农历四月初一日印)

昌吉苟太爷和马阿訇
··六工拱拜
                 市地名办
“拱拜”座落在昌吉市城西二六工公社红星五队居民点以北的土梁上,距城10公里,因靠近原六工渠,故称六工拱拜。“拱拜”系阿拉伯语,汉语意思是“坟墓”,也含有高贵的意思。六工拱拜长500公尺,东西宽150公尺,占地面积约100亩。这里地势高,土层厚,是理想的墓地。在墓地和它的周围长有索索和红柳。拱拜里有管理公墓人员,还有住宿兼礼拜活动的平房三间,墓地中曾建筑亭子一座。1936年12月份,马仲英入疆时,毁于战火。
据调查,清咸丰年间,即1851年以后,是一姓苟的回民亲自选中这块墓地。他病故后,即由后人把他安葬于此。当地回民为了表彰他对伊斯兰教的虔诚和选择墓地的功绩,给他树碑纪念。碑中刻写着:“苟太爷之墓,咸丰年九月九日”。
乌鲁木齐陕西清真寺阿訇,新疆回族总教长,伊斯兰教协会主任、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马良骏,生前崇拜[敬]苟对伊斯兰教的功绩。1957年他病故后,根据生前遗愿,他也安葬在此地。由于马良骏大阿訇在回族群众、宗教界和政界都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他安葬在六工拱拜,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拱拜”的影响和声望。现在昌吉城的回族亡故后,都到此安葬,还有乌鲁木齐、头屯河、米泉、呼图璧、玛纳斯等地区的回民,亡故后都到该墓地安葬。这里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回族“拱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昌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昌吉文史资料〈第1辑〉》  1985年12月出版)

先贤祁明德
··临夏宗教学者祁明德
                    高占福
在享有"中国麦加"盛誉的临夏八坊地区,有一位很受穆斯林尊敬,毕身从事研究伊斯兰教义和教律知识,驰誉遐迩的"格的木"学者,这就是祁明德。他先后曾任过青海循化街子工大寺、临夏八坊老华寺、东乡唐汪大寺、兰州河北金城关平凡坊寺等著名大寺的教长,深受穆斯林的欢迎。
祁明德,经名克麻龙吉尼,穆斯林俗称"聋阿訇",回族,生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古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现年八十九岁。世居甘肃省临夏县城关镇祁寺街。其先祖祁信一,曾同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马宗生、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的父亲马家俊等,受教于从中亚来青海湟中凤凰山传教的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后裔华者·阿法根希达叶通拉赫。其父穆罕默德·郁素夫(一八五二--一九三三年),别称“乡爷老人家”,是一位宗教学识比较渊博的阿訇。他自幼受经堂教育,精通阿拉伯文,四次去麦加朝圣,受教于大伊玛目的"默兹海布"门下,同时也在胡非耶的“舍赫”满素目帐下求过学。从二十二岁开始,就受各地穆斯林聘请,任教长达五十余年。教众曾赠送“显扬正教”、“怀真抱璞”等贺帐、贺联。以示对他的敬仰。
祁明德出身于宗教家庭。深受父辈的宗教教育和熏陶,于四岁半时即开始攻读经典。由于勤奋好学,才华过人,成绩很显著。一九一六年,随父去麦加朝觐,同求一师,留学四年,造诣良深,奠定了以格的木为宗旨的正统派信念。一九二O年从麦加回国时,胡非耶的舍赫·满素目还给祁氏父子赠送了正统派经典百余部,如《穆尼叶图里穆莫俩》、《独热热逊尼叶》、《默尕玛庆赛哎丁叶》、《呼俩索图》、《沙瓦黑都》、《米索巴海艾那米》、《克什亥力以勒其牙比》、《索哇黑古里以俩恒叶》等,还有"某些人耶"学说的经典十余部。回国后,祁明德一面开学,宣讲伊斯兰教教义,一面专心教学,培养经堂学生。由于他在教学时深入浅出,剖析文字,解释义理,讲说详尽,以及为人又很正直,深得各地穆斯林拥护和赞赏,一时声闻远彼,负芨求学者很多,是一位桃李满乡里的老"阿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军阀马步芳、马步青从维护他们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教派、门宦内部采用挑拨离间,制造纠纷的卑劣手法,拉新压老,致使宗教信仰完全失去自由。一般穆斯林不明真象,受其利用,给各教派、门宦的团结,造成极大的破坏。
一九三四年,马步芳的亲信马维良坐镇临夏,扶新教压老教,"煽动依黑瓦尼"的马尕卜阿訇、尕中阿訇(马麟族兄)等,和祁明德讲经,欲谋通过在他的公署内讲经,迫害祁明德。结果在祁明德的据理论证下,使马维良狼狈不堪,无言相答,只好收起奸心,暂时罢休。祁明德继续冒着生命危险在小西关的老教清真寺开学,与马维良的强权暴政相对抗。后来,马步芳、马步青指示马维良在其家乡东乡地区强迫老寺改为新寺,马维良派得力助手马应华威胁"胡门"门宦的穆斯林改信"伊黑瓦尼",胡门穆斯林慑于马家军阀的势力,一时无所适从,陷于困境。祁明德毅然不顾个人安危,全力给以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解脱了困境,维护了他们的信教自由。马维良得知后对祁明德恨之入骨,一夜驱使暴徒潜入老王寺(当时祁明德在该寺任教长),盗窃了祁明德所藏的经典,引起教众极大的愤怒,遂公推乡老喇子杰、白八音等去伪公署报案,马维良佯装不知,假词含糊,拒不破案,但他们做贼心虚,将被盗走的经典,又偷偷送回清真寺。此事还未了结,马维良又派暴徒十余人持木棍凶器,深夜突袭老王寺,包围祁明德的住房,企图暗害,幸住寺经堂学生从梦中惊醒,应声而出,大呼齐喊,暴徒们恐怕败露,引起公众的反对,仓慌出逃。马维良因两次谋害祁明德的阴谋未能得逞,恼羞成怒,不久又派人于深夜潜入老王寺,欲谋纵火烧死祁明德,又蒙寺内学生和周围群众的营救,才免除了又一次被暗害的危险。
一九四0年,马步青、马维良强制推行"伊黑瓦尼",挑起教派、门宦之间纠纷的恶行达到了高峰。在临夏八坊地区,强迫老教寺一律改为"伊黑瓦尼"寺,并强令撤去祁明德老王寺教长职务。同年发生的东乡"汪百户"事件前,马维良禀承马步芳旨意,又一次制定了杀害祁明德的计划。由于马维良的老婆和管家阿伯(二人都是老教信徒),事前给祁明德透露讯息,作了躲避,但还是被马维良搜查到,与马国珍阿訇、王顺阿訇、大哈知及张乐山等一同关押在临夏警备司令部。后因马维良去东乡强行拆除汪百户老教清真寺时被拉巴等设计刺死,祁明德等人才被释放回家。
当军阀马步青以"抗战时期,团结一致"的口号为名,强制其他各教派、各门宦,全部改宗"伊黑瓦尼"时,任国民党国防部长的白崇禧在马鸿宾陪同下,也来到临夏巡视。马鸿宾借白崇禧的临夏之行,也主张临夏各教派门宦一律改遵"伊黑瓦尼"教旨。并向临夏乡绅喇世俊一再声称,以整顿"教门",统一教权,改革教旨为出发点,以"伊黑瓦尼派"为主体,通过新老阿訇个别讲经,达到统一教义认识。当时老阿訇孔庆绿、马国珍得知马鸿宾讲经目的,唯恐让他们强迫改信"伊黑瓦尼",隐避不出。喇世俊找到祁明德,鼓奖他不要畏惧,可以据理与马鸿宾讲经。祁明德明知讲经,凶多吉少,但他认为遵奉什么教派门宦,是穆斯林起码的自由,不应屈从于强权势力,便在马鸿宾的公馆内与马讲经。参加者多系新老教代表人物,如喇学斋、马斌、马岐山、张乐山、马丕烈、海必哈智等数十人。马鸿宾坚持以"伊黑瓦尼"为旗帜,统一教权,胁迫祁明德弃老从新。祁明德阐述了自己的宗教信念和信教自由的观点,说明"伊黑瓦尼"与老教虽然都以《古兰经》为宗旨,以“五桩天命”和“六大信仰”为信教的基本准则,相互都承认是穆斯林,但在一些教义和经典的认识,以及日常的遵信上有差异,不能强制统一起来,归为一派,应各遵其信仰,互不干涉。经过长达四小时的辩论,马鸿宾无言回答,只好草草收场。并承认祁明德学识渊博,信仰虔诚,立场坚定,是老教的支柱,并说很多阿訇,讲经论经时,一般对教义含糊不清,是非不明,没有令人心服的解释,只有祁明德能以果断精神阐明教理,对就对,不对也不曲意迁就。此次同他讲经,受益不浅,他真正是一位有丰富知识的老"阿林"。
旧社会,祁明德虽屡遭马步芳、马步青、马维良的暗害、压制、诽谤诬陷,但他没有屈服于他们的淫威,以一个正直的宗教学者的身份,在穆斯林们的支持下,始终坚持了信教自由的立场。不畏强权,敢于抵制马家军阀制造教派矛盾、以达到维护他们统治西北的反动目的,深受当时穆斯林的拥护和爱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者。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导下,祁明德阿訇的爱国热情很高,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政策,协助政府积极促进各教派门宦之间的团结,奉公守法,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曾荣选为临夏地区政协委员、常委,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开始了他一生中新的生活。
现在祁明德阿訇已达垂暮之年,仍然在他放满经典的住房里,研究经典,勤学不倦,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 第3期)

··祁明德
祁明德(1898-1987) 伊斯兰教格底目教派知名经学家,经名凯玛隆迪尼,亦称聋阿訇。临夏市八坊祁寺街人,回族。出身于宗教世家,少年时勤奋攻读伊斯兰教经典。1916年,随父祁焕堂赴麦加朝觐、留学。在麦加拜著名学者满素木、艾布·色勒夫和伊玛目·侯赛因为师,潜心研读《古兰经》、《圣训》和苏菲学理,1922年回国。是年起,先后受聘任教于城角寺、老王寺、磨川大寺、唐汪寺、兰州平潘寺、洮州华寺、临夏老华寺等寺,开学达50多年。讲学深入浅出,解说详尽。三四十年代,甘、青地主军阀势力以讲经为名,制造教派、门宦纠纷,祁明德不畏强权,抵制军阀制造的教派矛盾。
解放后,曾当选为临夏州政协常委、市伊协委员。1980年,祁明德捐出自己部分宅基地建立明德清真寺,主持正常宗教活动。1987年3月26日,祁明德去世,学者临终遗言:“你们要爱国爱教,顺主顺圣顺国家执政者,搞好团结。”次日,约有3万穆斯林行“者那则”(站礼),表达对学者的缅怀和尊敬。(见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市年鉴1986-1995》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第1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5 23:57 , Processed in 0.0359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