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13)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4-10-9 10:39: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杰出宗教大师





河北沧州二先贤
··巴巴坟
     先贤筛海(品位极高的学者)墓,亦称“巴巴(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为祖父尊称)坟”。位于沧州市北环路南侧与建设路交叉路口以东,即今市五金交电公司仓库院内。此墓历史久远,距今600余年,为我国北方著名的穆斯林古墓。世有“先有巴巴坟,后有沧州城”的传说。
巴巴坟所葬究竟是谁?姓名无从考证,但提起“巴巴”其人,却是妇孺皆知。相传沧州建城前,北郊荒野曾有一缠头银须的长者隐居,常于盐场(即今四合街一带)行医舍药,但从不取酬留名。每日拂晓,均见其手提筲桶、汤瓶(回族沐浴水具)到运河边提水,但无人知其居所。故当地穆斯林视其为脱俗入品的老“筛海”,尊称为“巴巴”,市人敬之为神。
明洪武二年(1369),长芦镇(今沧州市)修建城池。相传城址已落标识,忽见此翁立其所,对筑城者说:“此处有墓,不可城,如执意筑之,则城墙向南翻之!”众人不知所措,欲询详情,一阵风起,转盼已失所在。遂遍察左近,果见荆芦丛中有一坟墓,启土视之,则尸骸俨然与所见者无异。众人惊恐,遂立报上司批准,依照老筛海“则城墙向南翻”之意,将城址向南移动一番(一城)之地,使原设计南门位置改为北门。从此,当地回族尊称此墓为“巴巴坟”,汉族称之为“神仙墓”(《沧县志》〈1933年本〉卷四《方舆志·古迹》“神仙墓”)。当地汉族在其经常行走、现身之处(今四合街居委会南100米处)建一小庙,常去烧香上供,敬如神佛,并称此处为“神门口”。据说后人曾有好奇者用步丈量,从北门到南门和从北门到巴巴坟的距离竟然一步不差。
在沧州回汉群众中,有着很多关于“巴巴坟”的美好传说。传闻病者求之则愈,旱时祈雨则灵。还有人说北门口有户人家,一个12岁的孩子走失,到处寻找不到,全家心急如焚。是夜,其母忽得一梦,见一缠头银须老人领其子在一土丘玩耍。醒来告知全家,皆说此状与巴巴坟极像,急往找寻,果见孩子睡于墓傍。唤醒一问,则说是他迷路后又饿又怕,后遇一白胡子老爷爷把他领到这里,还给他拿来很多好吃的。一家人听后忙在坟前向真主叩拜。从此巴巴坟的名气越来越大。
巴巴坟,气势宏伟,建筑高大,占地约100余平米,高10余米,呈阿拉伯金字塔形。相传站在兴济西古运河岸高处遥望,晴日可见。数百年来,沧州、天津一带穆斯林每逢大年初二或开斋节,纷纷沐浴更衣,扶老携幼,至巴巴坟前探墓诵经。届时,金字塔下跪经者达数千人,骡、马车辆遍停旷野,朗朗真言盖地达天,情景蔚为壮观。除回族而外,很多汉、满、蒙族同胞也来拜谒,从而创造了多民族“共上巴巴坟”的奇迹,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
沧州巴巴坟,历代受到沧州各族人民的崇敬和保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四旧”,于1966年8月被平坟占地,横遭践踏。沧州穆斯林“上巴巴坟”的风俗被迫废止。“文革”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经沧州市政协委员刘锡恩阿訇于1983年6月7日、1985年4月9日两次提案要求复修,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于1986年8月16日至22日和1989年8月22日至9月10日,由清真北大寺乡老李广发等人操办,对巴巴坟进行两次修筑。今墓顶呈10×10×4.5米之尖顶方体形,坟前立有“先贤筛海墓”汉白玉墓碑。沧州穆斯林“上巴巴坟”愿望,从此又得以实现。(吴丕清《沧州回族·沧州回族寺坊墓地·名墓公墓》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9月第1版)

            ··刘三巴巴墓
刘三巴巴,讳郡邦,生于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故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代知名阿訇,沧县曹庄子村人。因德高望重,人尊称其为“刘三巴巴”。刘三巴巴墓,位于曹庄子清真寺院内。
相传,清代有一运粮官船在御河(京杭运河)由南方向京都满载航行。当此船行至沧县曹庄子处时,突然狂风大作,浪涛翻滚,船身失控,颠旋欲沉。押船官员、船工舵手无不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正当危在旦夕之际,忽见岸上走来一位银须持杖长者,站立岸边,挥杖一指,立刻风平浪静,粮船转危为安。押船官员命船停泊,登岸拜谢,只见长者缓步前行,追之不上,呼之不应,直入村中。遂入村寻访,方知此乃刘三巴巴,已归真多日矣。
转年,此船又经此地,专从南方运来大、中、小汉白玉石条四块,业经精雕细琢,刻满经文,并平去刘三巴巴土筑坟头,将石条以大中小之序向上叠摞安放于坟上,成汉白玉墓顶。此墓汉白玉顶存在多年,直至“文化大革命”方被“造反派”拆除砸碎。今曹庄子中老年人无不对此石墓记忆犹新。
现曹庄子穆斯林为敬仰刘三巴巴,将坟顶用石条照原样重建(未刻经文),并建高十余米的楼阁式方体琉瓦护墓亭一座,亭前立碑一座,碑后亭墙上镶嵌石刻对联一幅,上书:“一身独立飘飘物外仙侣;一心归正滚滚红尘不染”。使曹庄子清真寺更加庄严肃穆,增光添雅。(吴丕清《沧州回族·沧州回族寺坊墓地·名墓公墓》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9月第1版)
        


先贤胡登洲
    · 清代史料
·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
    沐教后学韩城县贾毓麟薰沐首□□
尝闻道无方体,必赖圣人立教以开其先;教有成法,尤赖贤者发明以继其后,庶天人之道乃能彰明悠久而不坠也。粤稽(人)祖阿丹(者),生于西域天方国,开创吾教之道统,厥后源流(悠久)。而有(施师)、努海、易补剌希默、易司麻义来、母撒、达吾德、耳撒,圣圣相传,道统不绝。尔撒即世,纲纪废堕,越六百余年而有(钦差至圣)穆罕默德应运而兴焉。继开辟以来之道统,立万世不易之洪规,删经定制,遐迩尊崇。其为教也,以认主为宗旨,以敬事为功夫,以复命为究竟。敬服五功,以尽天道;敦行五典,以尽人道;婚姻有礼,丧葬有制,大中至正,不贰不惑,可以垂万世而不易也。孰意盛衰相循,圣人之后,四大配贤暨没,不贰百年,邪说纷扰,而正学又蔽矣。时犹幸有大贤阿补·哈尼法者出,厘正真传,继述道统。自此西域诸国都城郡邑各立学校,讲究发明,严禁邪说,而正学赖(以)复明。维吾教之流于中国者,远处东极,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天运循环,无往不复。而有明嘉靖元年我胡太师祖出焉。师祖讳登洲,字明普,世籍渭滨,幼肄儒业,长随同乡高师祖习受本教之学,聆其大略,而于经文教典之义,天人性命之理,无不豁然尽解矣。遂慨然以发明正道为己任,远近负笈来学者,师祖悉为供给,乐为教育;而于阿补·哈尼法数百年不及之道,至我太师祖承统发明而不堕矣。其时冯、海二门父子祖孙得受宗旨,分教同人,而吾学遂乃盛传于中国。然则太师祖岂非吾教之津梁而为阿补·哈尼法之贤助也哉!夫贤人有功于世者,造物每为之呵护。如我太师祖卒于万历丁酉之年八月二十八之日,葬于河干,于国朝壬寅年间渭流泛滥,将侵其墓,同人谋改葬之,不期而至者千数百人,乃迁瘗于斯原。时沐手而为之检骨者,必耀马先生也。开冢时,异香袭人,骨若淡金。乃殓后,两手芬馨,多是不散,迄今传为异事不衰。是知河水之患原非有害于祖墓也,然造物欲示(之)于后人而使之改葬,俾人得闻见其事而尊崇之也。凡我遐迩同人,久沐遗泽,皆欲建修佳城,立碑志盛,以昭太师祖中原阐教之伟绩,而各省及西陲同教人等捐金远寄者甚众。尤可异者,湖广马铨先生在生之年,预撰经文一帖,临终嘱其子曰:“尔其慎藏,后世必有求此为胡太师祖勒铭者”。其子芳隆乃上石立于其父之墓,防遗失也。时值长安马玉、李凤鸣二乡老入楚,谒马老先生墓见之,乃录经文一帖归秦,遂勒于石。此非太师祖之德感人之深可传永久,安能使远方学者焦心劳思、撰文遗子以待数十年后也耶?便其字迥殊,非精通经义者不能读解。复议立儒文之(碑)以公大(德),命予为记。予愧鄙俚无文,惧不能赞懿行于万一。然不过以蠡测海,以管窥天,叙其大概,以示来兹,使知太师祖为阐教之大贤,而后世沐其教者,无忘所自云。
世袭八代掌教脱凤业薰沐顿首拜立
钦赐孔雀翎镇守陕西延绥等处地方挂印总兵左都督沐教教末李耀顿首拜立
甲子科武举兵部候选守备马一骏顿首拜立
沐教后学外玄孙国子监监生马凤翥顿首拜撰
沐教教末咸阳县儒学生员魏尔王官熏沐顿首校阅并书
时康熙岁次戊戌桐月谷旦
沐教同人
杨守云 袁文成 马万寿 马金台 宝天财 马成吉 毕守荣 童国清 陈天良 孙喜财 马鼎印  苏文秀 马义祥 魏文□ 马万虎 马万良 马万宝 马万龙 普生金 普生鳌 普有莘 马必耀  马国成 杨守业 杨守山 杨守广 杨唐万 马玉川 牛孟□ 牛孟□ 牛金财 哈良仲 高望宝  高吉旺 者养臣 □□□ 米如金 马尔清 马尔成 马腾麟 海进发 马发智 马友仲 马友宝  铁金贵 丁化明 马化蛟 马思德 马成龙 宝化友 黄汉美 者自荣 者成英 马银山 马冲霄  马和玉 者美芝 马君辅 高继寿 宝化金 马自凤 哈君美 海得宝 陈士冉 木仁仲 胡君旺  胡君美 胡君辅 胡君成 胡朝凤 胡朝龙 胡君玺 同立(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7月第1版)

  当代资料
中国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节录)
                       陈崇凯
胡登洲,字明普,明代陕西省西安府咸阳县渭城里(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南渭河边)人。回族。是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著名的伊斯兰教经师,因而被后人及其门徒尊称为“胡太师祖”。是伊斯兰教教史上的中国名人。经查考,他生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伊斯兰教教历928年),卒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公元1597年10月8日,伊斯兰教历为1006年2月26日)。享年76岁(依伊斯兰教历计算为78岁)。
                            一
陕西关中人杰地灵,不但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据两唐书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今阿拉伯地区)始遣使(入唐)朝献”,来到长安。这是伊斯兰教穆斯林进入中国的开端。而咸阳及关中作为国都长安的京畿近地,此后成为西域,中亚穆斯林停留聚居的主要地区,也是中国穆斯林文化及回族先民的活动中心。
到了元明时期,咸阳渭城里成为回民聚居的要地,曾建有规模可观的清真寺院。胡登洲出生在这片黄土地上,为其后来成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创始人提供了条件。胡氏一家在明代中期虽非渭城里的大姓望族,但人丁尚属兴旺,且“家业丰裕,富甲乡井”。加上胡登洲“自幼聪敏绝人,灵敏逾众。”曾在私塾学习汉文。当时明代统治者限制排挤伊斯兰教,回民很少学习和掌握波斯及阿拉伯文,也就难以掌握伊斯兰教的经典,语言也基本汉化。所以其父不久就又送胡登洲拜渭城里渭河岸边的一位回族大姓名师高某为师,学习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为了保证学习,幼小的胡登洲每天很早起来,要渡过渭河到河南岸边的高太师塾馆学习,天天往返于两岸之间。
据胡登洲的“传谱”记载,在高太师馆习读时,有天晚上,明月皎洁,好学不倦的胡登洲就乘月独往。在河岸碰到一位穿绿袍的阿拉伯缠头翁,他十分高兴,立即迎上前去,向老翁口诵“色俩目”(阿拉伯语,意为:愿安拉[乎]把平安赐降你身上),老翁给他指点了几句后,突然很快不见了踪迹。一些人猜测说这是圣人赫资勒,常在水边巡游,以点化那些有宗教慧根之人。是否属实,“传谱”又说是“不得其悉”。
胡登洲在初步掌握了汉文、阿拉伯文及波斯语后,开始学习伊斯兰的经典。但由于波斯、阿文的伊斯兰教经典缺乏,虽想深入钻研,掌握要旨,因条件限制而一时难以办到。年长后虽一度四处经商,成为富贾大商,但弘扬伊斯兰教的心志仍坚定不移······清代经堂学者赵灿在《经学系传谱》中写道,胡“先生幼习(伊斯兰)经学,于讲究间,虽明义理,然只可符以汉音之鄙俗者,而其名读,固不雅训。(胡)每欲谋习儒学,贯通一家,必以练字成名,贯句成章,可启后世之蒙,能泄先天之秘,而终不果。”这一潜藏内心的宿愿,多年难以实现。“年及五旬,宏学之愿。久蓄于衷,而犹未以告人也。”后来,在赴京都经商途中,巧遇阿拉伯贡使后,方才得以实现。
                             三
胡登洲经商致富后,富甲乡井,但他不矜不骄,不贪慕财色。在经商中,常留意搜求本教经书,并打算将它们译成汉文,以便不熟悉阿拉伯文的穆斯林们易于阅读学习。
胡登洲成为经堂大师也离不开机遇。他40多岁时,带着许多资财货物直赴国都北京,准备延请国学名师研习儒家诗书。当他走到临潼附近的新丰镇时,巧遇到一位从天方圣地(即阿拉伯)来明朝进贡的缠头老翁。胡登洲观其长须髯髯,仪表昂藏,而色清癯而莹润,双目深陷而有光,知是一位伟人。于是赶上前去,用阿拉伯语恭敬问候。老者一听十分欣喜,就跳下坐骑晤谈。二人一见如故,胡登洲就伊斯兰经义中的疑难问题向贡使请教,天方老翁不但一一仔细解答,且能使胡登洲一听就明白。经过一番切磋交谈后,二人才一起上路,至渭南一旅舍中夜宿共谈。剪烛夜谈中,胡登洲发现贡使的锦囊中藏有伊斯兰经书请求一观,贡使点头应允。胡登洲取出一看,原来是东土从未见到的《母噶麻忒》经。展玩再三,爱不释手,遂提出以经商的重金相购。贡使却对重金不屑一顾,只以拜师收徒为条件,愿传授此本经书。胡登洲求之不得,当即欣然同意。天方缠头师欲遍览中国名山大川后再入京为使,并向胡登洲面授经义。胡登洲遂与其师分手,相约半年后在北京会面。
与师傅告别后,胡登洲先期到达北京。他也无心再做生意,就将所带货物全部转给旁人经营,自已以重金聘请了一位儒学名士,带了两箱书到旅邸传授《诗》《书》。他虽已年及半百,但仍好学不厌,昼夜诵读,博闻强记,不到一月即将箱书学完。他仍不满足,又自己到处搜购史鉴诗文,久而随口吟诵。凡过目者,常志而不忘。连名士也感到惊异,反尊称登洲为“老爸爸”(回族敬语)。不到百日,胡登洲已掌握了诗书旨义,并批评宋朝文人之言,有如泥胎美人。名士亦知自己无可传授,遂告辞说:“宿儒之所不及,(胡)已尽竿头矣”。
在等待天方师傅时,有一天他趁闲暇在京城市场上游玩,忽遇一穆斯林老妇,携一经书求售。胡登洲接过一看,正是天方缠头师所携之《母噶麻忒》(意为“品级”),立即出价十金购回,昼夜习读。可因为此经为西域诗文,义理一时难以全部掌握,又推知其师当不日到京,遂派人在京城南郊日夜等候。                                                                           一天,人告知天方师已到达郊外,胡登洲立即率领从人与两匹马,专程在彰义门迎侯,终于同其师相会。天方师笑而歌《母噶麻忒》第二章相问,末四句韵句为:
“君家何事变行藏,重晤丰仪觉渐苍;
忆别经年须发白,今朝却现老人妆。”
胡登洲亦笑以经义次韵唱和曰:
“遭逢坎坷怪行藏,虚掷韶华鬓发苍;
为惜朱颜容易改,无能留驻旧时妆。”
天方师惊喜得翻身下马,与胡登洲执手,称赞其进步神速,胡登洲却谦虚地说:“这是主之所赐也。”
此后,胡登洲与天方师在旅邸同宿,随其师朝趋暮出。等完成贡使任务后,天方师日夜传授东土未见之经,胡登洲很快“默记旨义,顿会其意”,掌握了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随后又亲自陪送天方师西返,途经渭城时,过家门而不入。越皋兰、庄浪(均在今甘肃),一直送至嘉峪关以外才互相道别。
                           四
胡登洲送别天方师返回老家渭城里以后,全力研习经学。他在关中各地遍索藏经之家,出高价搜购。索得大量经籍后,便不顾严寒酷暑,昼夜钻研。又历时数载,尽得其义理。这时,他不但已掌握天方经义之秘,“贯通尽性穷理之源”,且能“按东土之言(即汉语)配合其节”,释读阿文经书,使许多穆斯林听其宣讲后,“如梦者方觉”。名声四处远播,以至“吴、楚、燕、齐之彦(才士),负笈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焉。”
起初,他在家中招学子攻读,实行半工半读,但人数大受限制。后来,他为解决学习的场所,又设学于清真寺内,规模很快扩大,前后收徒约百人。当时,对于回族群众来说,兴学兴教的另一困难是语言问题,穆斯林们无法直接学习波斯或阿文的经书。为此,针对当时穆斯林语言汉化的事实,他又创制了一种特殊的“经堂语”,用以授课。所谓经堂语,就是夹杂有重要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的汉族口语,用它可以直接译解伊斯兰经典原文。由于这种语言简明实用,经胡登洲及其历代弟子相承传授,不断完善,不但成为经堂教育的专用语言,并且扩散到民间,为一般回族群众所习用。经堂教育这一大众化形式可以兼顾信徒们的诵经学经和文化学习,深受欢迎,很快推行全国。
胡登洲的首传弟子中,最有影响的是咸宁县的冯二先生和与胡同属渭城里的海大师与毕师。海大师之子海东阳,字文轩,也是咸阳渭城里的著名的经堂大师。据后人评议,常谓“吾教之道,胡归于海矣!”又曰:“通天彻地海文轩!”在其传教的宁夏,修有海(文轩)太师墓并树有墓碑。
                            五
胡登洲一生中,有许多……故事和传说,这里简述二则。一曰“感贼归教”。胡登洲经商刚发财之时,一天晚上宿于襄邓一家旅舍。无意中发现强盗在屋中设有机关:屋中挖有地穴,上置一缶,贼潜其中,以便半夜杀人劫货。胡登洲察觉后临危不惊,亦未逃避而出。反而在屋中沐浴朝礼,然后向穴中连续三遍高声请窃者出,让其对自己剜目剖心取命,说这是自己经商贪财者应得之报。潜者大为惭愧,无颜出见。后得知先生为穆斯林清真教人后,立即出来向先生叩头请罪。胡先生出金令其正道谋生,窃者经胡解说了清真教义后,良心发现,带领全家皈依了伊斯兰教。
二为“祈雨救民”。胡登洲送天方师出嘉峪关后告别回乡,途经甘州(今甘肃酒泉)。当地人民因久旱不雨,正忙于郊告祈雨。有人得知胡登洲由甘州经过,立即荐告抚台大人。抚台知胡德范过人,派专人持官帖聘请。抚台又大开仪门亲自迎接,再三恳请胡登洲“俯悯庶民”,乞代祈甘霖。胡登洲难以推托,只好答应。抚台问胡以何物祈祷,胡回答说,“天意所欲,非人所能主”。但清真与诸教不同,不靠献物不靠别术,“惟舒诚以感之耳”。于是沐身洁衣,入寺燃香,虔诚默赞,静坐以感。连续两天两夜后,果然乌云翻滚,不久雷雨交作,一连下了半天。抚台大喜过望,准备厚礼答谢,被胡登洲坚决拒绝。甘抚遂派专人护送胡登洲返咸阳,并旌奖闾里。
万历廿五年(1597)八月二十八日,先生病逝于故乡。其后人及门徒将其安葬于故居渭河岸边。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因渭河多年泛滥,冲刷北岸,危及墓地,渭城清真寺掌教及地方官员、沐教同人等决定将墓地搬迁。因种种原因,直到康熙五十八年,才正式迁至今窑店乡胡家沟,并树有《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文。可惜此碑在80年代初被毁,幸有抄本及拓本存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咸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咸阳文史资料·第七辑》 1994年3月第1版)

  



先贤海东阳
     · 清代史料
··清真教述圣公碑记
(正面刻有阿拉伯文,碑阴是汉文)
阿文碑译文:
以普慈特慈的安拉[乎]之名
海太师爸爸,又名艾哈默德,是当代著名的经师,学问渊博,精通圣教,并接受和研究苏菲派的哲学,从正确的教乘(阿麦立他立)和道乘(他立色立)升至引人为荣的第三道乘的指导者(穆日世德)。
海太师出生于贫寒家中,自幼在家从事耕读,后为专攻阿拉伯语的经生(穆他安立穆),受教于哈吉胡太师(经名阿布都甩默德依立亚色)帐下,愿安拉[乎]升高他的品级,并赐给他安宁。
安拉[乎]创造人类,并以太阳、月亮及白天黑夜的相互交替。人类中为自私奔波而工作者,其工作是无效的,只有为安拉[乎]虔诚工作者,那才是纯洁者和赞扬者。虚度今世,实为愚蠢, 当一个人离别了物质世界,那他就会达到了精神世界,这时候只有廉洁工作(阿默立)者才能永存。因为每个人都要接受来世的审判,谁是真诚的穆斯林,无论信念和身体干办无疑对他说来是有益的。
一个真诚的学者,堪为利群的灯塔,会给人类指导正确的方向,人为公益,善功大小,人将皆知,留传万世。为此世人训导后进,追随先贤之功绩,象太师那样虔诚的群生,川流不息。太师句句传真,引真经,导正道,渡化众生,解除迷惑,我全体后生,当不忘前贤之品学。
安拉[乎]至大,安拉[乎]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独一的真主,安拉[乎]至大,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乎]。

汉文碑文:
清真教述圣公碑记
清真教大教宗海老太师身后追思碑
闻之德不足以入人深者,未必垂永久;教不足以传世正者,曷能系人思。兹海老太师之德教,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因)思吾教之大也,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纬地。自天地开辟以来,壹拾贰万肆千有零之圣人代代相传,迨唐贞观年间,太史公奏道:星光主西方,有大圣人出,既[即]吾教大圣人穆罕默德,出于默克国。是圣也,其名立于万物未有之先,其体降于群圣继起之后,奉真明命扫异端之讹谬,扬正道之光明。万国归信,千古恪遵。教遂传入中国,中国倡明教典者,代不乏人,嘉隆之际,学者兴起西秦,我海老太师应运而生,学贯天人,教溢海(甸)。经典未明之旨,至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到师而始正。严气正性,秉真不阿,真暗室金灯,迷津宝筏也。天下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之履满焉,海内咸称"晒黑"云,犹华言仙种也。其德教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且太师往而伪学起,持新生以戾古,好异论以眩俗。嗟嗟!教门其不至蓁芜者,几希幸有志存先进者,奉太师之遗教,言言珠玑,句句金玉,使新生好异辈匿而不敢出头焉,其崇正辟邪之训,犹在人心。且众诵户祝,咸知认主遵圣为的确,忠君教亲乃急务,五时朝拜,凛(实)然不敢懈。其德教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又忆太师去世,异香绕室,彩云弥户,种种体征,示人心目。不独吾教之人咸知太师之归主有光,即汉教等辈皆曰:太师遐升九霄矣。安(知)韦郊隰原,迄今几历春秋,几经风雨,岩岩气象,想像犹新,且四方之人,坟头祝颂不绝,太师死耶而弗死,无生也而尤愈于生。然非教门之功臣,圣人之肖子,曷能有如是之显应哉。其德教又为何如而能已于思乎?慈有韦邑,老幼喟然思曰:中原大人海老太师能有几人哉,曷不立碑以垂不朽?于是命真素马子以志太师之行踪焉。马子不文,既朽且病,何以为太师之哉?但私淑教泽,不敢固辞,勉笔以志太师于万一。立斯碑也,既千百世以下,闻者莫不奋然兴思,今而后,益知太师之德,入人深矣;太师之教,传世正矣。太师讳东阳,号文轩,祖籍西安,家世耕读,传教承风,有胸如天,有眼如日,有口如河,陶清山林,为清风明月主人。堪与西域有道"晒黑"并传不朽云。
大清康熙肆拾叁年,岁在甲申秋月朔
西夏奉教班德私淑门人真素子马调元赞卿氏熏沐谨记。
(以下人名从略)
(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版2001年7月第1版)

当代资料
海东阳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
海东阳明代后期回族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家,生卒年不详,当在嘉靖(1522-1566)至天启(1621-1627)年间,号文轩,经名艾哈默德,祖籍陕西西安。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所收生徒颇多,海东阳与冯太师为其高足。卒业后,约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迁居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助修韦州清真大寺,并创办经堂教育。“四方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之履满焉”,学问渊博,精通伊斯兰教义和教律及苏非哲学,时人赞为“通天彻地。不学自会的海文轩”。又尊称为海太师,晒赫(即谢赫)据传海东阳还在宁夏固原。甘肃兰州、平凉及云南大理、红河等地清真寺创办经堂教育。今韦州城南有其石椁坟及清康熙四十三年(1724)所立老太师身后追思碑。(《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 学苑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北京第1版)








武昌真人马铨
  清代史料
马铨华表记
从来性道教之传,各有宗主。故间世特生一人,踵接芳躅。虽地异时殊,而德望素著,咸奉为楷模焉。在亲灵者,固精其渠诲,即考诸生后者,亦可于著书立说中,无不见其美,斯传传斯久也。吾教派衍先圣,西方之学者得其薪传,嗣后渐传而东,与秦壤相接,道先倡于秦。百余年来,秦中胡公、冯公,海公辈,后先嗣其统,未几,而吾道南矣。如我明龙马先生,楚产也,博通经典,研究精义,游其门者履长满。楚有先生,秦之诸公当不得独美于前矣。韬钤是娴,不获窥先生堂奥。曩宦游予章,后与先生聚鄂渚,几逾裘葛,不啻坐春风中。及迁移于闽,每深离合之感,祗以寸幅达邮筒耳。令甫任川北,道便趋谒,登其堂,止见年服礼器,慨然想见其为人,羹墙之慕,其何有极?厥后令子公亮公,出先生所著《认已醒悟》。予读罢乃识认已之学,不堕旁门。认魂之旨,直透本初;即魂即性之说,又能从魂识性,因性摄心,并可因性以达天。不已将造化之根源,造世之真主,悉括于一已体认之中哉。然后知先生之秉铎传经,洞见至理,有非谭元参禅所能仿佛万一者。且性喜施予,不惜罄橐囊以为周赈。计薄霄之义气,教中咸诚服之,当不止教中人咸诚服之也。至若旁搜训典,缔结贤豪,一时名公钜卿及骚坛词客辈,慕铉解者,乐与之游。远近咸一,辄云:先生学本伯庵公,是能承先者。
且令嗣君世其美,又能启后也。辅翊圣道,功匪浅鲜。独惜哲人之已萎,良木之既坏,而余旌且西指矣。谨磨一片嵌岩,以书千古光辉云尔。
镇守四川北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仍记功三次马子云顿首拜撰。
教下后学定成隆书丹
大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岁次癸亥孟冬月谷(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版2001年7月第1版)

武昌真人墓志
蓝煦
真人姓马,名际,江夏人也,大学家,为武昌以示马牧。于西经道学,得有真传,为回教领袖,躬修厥德,性见光辉。尝坐静于S窑中。而德望日隆,湖广总宪请入公室,开三道公门,见其独履白云三尺而入其中门。相见即曰:“真人大功成矣。”弗敢多言,请还云静坐,神明将大矣。于是冬月十二日归真。发真身香。遗言以第三十本天经,置于胸膛葬之。是以遵行修墓于武昌省城东二十里马家庄。为固土补奥师。吾人敬谨茔修八角鼎于墓。当是时也,真人于河南道上,迎其子由豫旋渚。其子途中见父,胸膛出其经,训曰:“家中候此第三十本圆经。尔须赶紧回家”。其子奉命捧其经而还。正值头七圆经之时,众寻此第三十本。适其子捧其经抵家,始知父归真矣。众师获其第三十本而圆其经。然后谋曰:“马真人尚在世,吾人愿寻见而求道也”。十人分五路而寻访之。一至周口,闻去正阳关。赶至其关,访闻去扬州。赶赴扬州,未抵郡城,而路上一山,至山中清真寺,入见众人礼主示马,有净水二瓶。二人即洗小净,赶上主示马两拜,见真人在上领拜。二人自谓得见真人矣!不意叩拜毕,乃荒山草野,无寺无人,并无水瓶。始知真人仙境,一聚而已,弗可寻访也。愚而自返,醒而自修,亦可得也。(蓝煦[咸丰二年]著《天方正学》 清真书报社印 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春出版)


当代资料
马铨墓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 续编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在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院内,马铨(1596-1678),字明龙,又称马斯巴巴。是中国伊斯兰教大掌教胡太师的三传弟子,伊斯兰教经堂教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湖北省和武汉市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应为“始传人”——编注)之一。生前创建了武昌辕门口和金龙巷2处清真寺。墓为其夫妻合葬,两棺椁各长2米,宽高均为0.7米,相距1米,置于高约6米的八方形穹隆顶的墓室中。室内墙壁上嵌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立的汉文碑2块和回文碑1块。解放初期曾作修葺,现保存完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卿云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 续编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97年12月第1版)

马铨墓
刘从新
马铨墓,位于洪山乡关山村下马庄、华中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操场旁侧。该墓建于高坡上,水泥结构,呈拱圆包状,周长16米,高约5米,墓顶呈圆形帽状,具有显著的伊斯兰教特色。据当地回族长者回忆,该墓建成,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昔日,该墓地近旁还建有清真寺一座,面积约六百多平方米,历来是湖北和其他省县广大穆斯林聚会活动的场所。
马铨,字明龙,又称马四巴巴,生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殁于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享年八十二岁。他是中国伊斯兰大掌教胡太师的三传弟子,伊斯兰教经堂教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省和武汉市伊斯兰教的创始始传人(应为“始传人”——编注)之一。他生前在武昌兴建了辕门口清真寺,后来迁至武昌水陆街(清真寺街),兴建了金龙巷清真寺,为我国穆斯林所敬仰。马铨生前热心教门,主持兴办寺院,倡导屯田办学,他主办的屯田学点洪山乡关山村马庄,为该村回民聚居点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经常主持教务和经堂教学,为人豪爽,乐善好施,赈济贫民,和社会名流与贤达交往甚密。因此,在中国伊斯兰教和广大穆斯林中享有很高声望,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建国初期,1953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统战部和中南区民委曾拨专款将马铨古墓进行了维修,1989年11月,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供广大回族群众和穆斯林瞻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洪山区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洪山文史 第2辑》 1990年11月印)

马铨墓
董祖恩
在洪山区关山村马庄村民小组、紧靠华师二附中东边院墙外的一处高地上,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铨墓。该墓地处高坡,水泥结构,呈拱圆包状,墓顶为圆形帽状,极具伊斯兰教特色。要想说清马铨墓,首先得从马铨谈起。
马铨,历史上有其人,并在伊斯兰教中甚有影响,据《马斯巴巴墓华表碑记》载,马铨,字明龙,楚人(今湖北江夏),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97年1月29日),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1679年1月30日),享年82岁。马铨排行老四,故人们尊称为马四爸爸(又称马四宝宝,伊斯兰教中之尊称)。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大掌教胡太师的三传弟子,伊斯兰经堂教学的奠教人之一。先后兴建过武昌辕门口清真寺、金龙巷清真寺。他热心教门,主持兴办寺院,倡导屯田办学,洪山乡关山村马庄就是他办的屯田学点。
马铨“博通经典,研究精义”,创湖北经堂教育之先,因而“游其门者履长满”,“秦之诸公当不得独美于前矣”。可见他在经学方面造诣之深,因此也甚得回民的尊敬和爱戴。
马铨归真后,葬于武昌城东马家庄,“各省同教旅鄂者,均往茔亭朝拜(应为“朝谒”——编注),迄今数百年,犹络绎不绝”。随后有许多远道而来的回民们在此落籍,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上、下马庄两个回民聚居的自然村落。
相传,马铨时这里就建有清真寺,一为传经,二为礼拜,是回民们的活动中心。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强行拆毁了清真寺,回民们的宗教活动受到影响。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此比较重视,为了尊重回民的宗教信仰,1953年,由中共中央中南局统战部和中南民委拨专款,在原清真寺的地址上,修建了一个圆顶、内圆外方的回民亭,亭内翼蔽着马铨夫妇的墓葬。如今的马铨墓即由此而来。
马铨墓实为马铨夫妇的同穴异棺墓。两棺椁皆长2米,宽0.7米,高0.7米,相距约1米,为砖石水泥砌筑。墓室有门可供进出,室壁上还嵌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由四川川北总兵马子云所撰写的两块汉文碑和一块回文碑。墓葬保存较好。
为保护好文物,也为了方便回民们到此朝拜(应为“朝谒”——编注),武汉市文物办公室于198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拨专款对四周环境和道路进行了维修,树立了文物保护标志,使马铨墓面貌焕燃一新。(政协武汉市洪山区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 武汉市洪山区洪山乡编《洪山文史   第十二辑 洪山乡专辑》1998年)

              马斯巴巴墓
                   《武汉市志文物志》
位于武昌卓刀泉华中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院外。马斯巴巴(1596——1678年),名铨,字明龙,是中国伊斯兰教大掌教胡太师的三传弟子,伊斯兰教经堂教学的奠教人之一,先后兴建武昌辕门口清真寺、金龙巷清真寺,在中国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中有很高声望。马铨墓为马铨与其妻同穴异棺合葬墓。两棺椁皆长2米,宽0.7米,高0.7米,相距约1米,为砖石砌筑,同置于高约6米的穹窿顶墓室中。墓室有门可供进出,室壁上嵌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所立汉文碑2块和回文碑1块。墓保存较好。(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文物志》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2月第1版)




元翁纳老太爷
··银川市沙滩拱北及石盖墓  
       郭晓红
银川市沙滩拱北及石盖墓。银川市郊区红花乡北塔村的沙滩拱北,又俗称“圣陵园” (应称为“先贤陵园”。——编注)。拱北前竖立一通花岗岩石碑,由碑座、碑身合体而成。座高0.5米、宽0.75米、长0.45米,正面雕刻花纹图案;碑身高1.5米、宽0.62米、长0.45米,正面刻“元翁纳老太爷”六个大字,两边还有碑文,但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碑系清乾隆三年(1737年)所立,纳老太爷教名“豪克门拉希”,以传授教义获圣品正果。(见郭晓红《宁夏回族文物概述》,刊载于《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宁夏首次发现回族塔式石盖墓
新华社银川4月12日电(吴福强)宁夏银川市近日首次发现一种回族塔式石盖墓,其墓葬形制精美,据考证应为元代所制。
 墓地有三处石墓已露出地面,墓穴均为长方形,四壁用石块或砖砌成。其中1号墓最大,墓盖由砂石雕琢而成。2号墓墓盖由五块草绿色砂石雕琢而成,因风化严重纹饰不清。3号墓分三层,底层由阿拉伯赛伯邑体文字组成图案。
在墓群东北约80米处有一座纳家拱北(一种圆顶建筑物),现存乾隆三年(1738年)的石碑一块,为花岗岩石雕刻制成,上刻有汉文"元翁纳老太爷"和一些阿拉伯文字,记载了"纳老太爷"的宗教信仰、职务等。据考证,墓群应与纳家拱北有关系。(《民族报社会周刊》2000年4月22日)
先贤王岱舆
         ··王岱舆先生墓碑记
明代江苏王岱舆先生,以天方学者博通儒书,广译经典,为中亚学说沟通之鼻祖。福祥曾广求其著述,详加研究,知先生于天方学说独见其大,身体力行,非犹夫占毕小儒寻章摘句,空言无补者也。先生归骨于北京阜城门外之三里河。一时吾教中人,钦其高风,就其墓侧建清真寺,上以拜祷真主,下以捍御采樵。数百年来,高冢巍然。无论同教异教,糜不景仰瞻礼,良以君子之泽,百世之下,闻风兴起。况吾教之人,认主遵圣敬礼先贤,出乎其性者哉!福祥素仰先生之德、之学、之高明正大,洵足以昌明吾教;又以先兄振威公,于前清光绪庚子督师都门,效命疆场,归忠骸于先生之墓之侧。论公谊则表章贤哲,义无可辞;论私情则眷念弟昆,心尤难忍。是以既广印先生译述,以饷吾教及他教之研究宗教学说者,俾知道之大源,彼此皆同。兹复勒石于先生之墓,敬抒区区信仰之忱,且使吾教后起流连慨慕由希贤,希贤而至希天归顺真主,或亦先生在天之灵所默许乎?铭曰:
呜呼先生,主命所倚,圣教所归,流风未坠。其神塞天,其骸韬地,无古无今,万物皆备。嗟余有兄,效忠清季,归骨公傍,隆焉邱隧。道学英风,千载谁嗣?我作铭辞,挥毫涕泗!
文    虎
特赏八狮军刀大绶宝光嘉禾章陆军上将衔中将祥威将军勋二位
大绶  嘉禾  
绥远督统马福祥敬撰并书
中华民国十二年九月上浣(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版2001年7月第1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6 06:25 , Processed in 0.0418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