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览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12)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4-10-8 11:29: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库布忍耶先贤      
··称呼为“善门”的库布忍耶
   马志勇
在《东乡族自治县志》审定会上,库布忍耶门宦(又称张门门宦或大湾头门宦)教主张明义介绍库布忍耶门宦时说:"我们库布忍耶门宦的信条是'劝人干善,禁人干歹’的,这是'伊玛尼'端庄的一半,广大的百姓群众称呼为善门宗教"。接着他介绍了库布忍耶门宦的形成、发展及宗教功修等方面的历史。
伊斯兰教一产生,便将归顺安拉[乎],放弃多神教和偶像崇拜作为宗旨。圣人穆罕默德提出穆斯林皆为兄弟,消除血亲复仇,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皈信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教义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信仰(伊玛尼),指信安拉[乎]、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应为“圣人”]、信后世、信定然;宗教义务(即伊巴达特),指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宗教功课;善行(即伊赫桑),指穆斯林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承认和虔信基本信条,身体力行宗教功课和止恶扬善合为一体,构成伊斯兰教的基本教理。
当然,任何宗教都是提倡"善行"的,但是,库布忍耶接受穆罕默德的教导和伊斯兰真缔,秉承"善行、善功"宗旨,颇有特点。库布忍耶的始传人穆罕引吉尼及以后的十辈老人家,都把"劝人干善,禁人干歹"作为基本信条加以遵从和履行。穆罕引吉尼临终时强调的三件事情中,还念念不忘基本信条,他说:"我先天的名号是阿不都力嘎吉勒,中天的名号是穆罕引吉尼,后天的名号是哈比布素不哈尼,我的子孙中凡忠心跟我的足迹,又得到义扎在提(通行令)的人可成为我的教门的传播者,你们不要忘记服从皇王(国家)与孝敬长辈,热爱祖国,劝人为善,禁人干歹,这是伊玛尼(诚信)端庄的一半"。穆罕引吉尼在遗嘱中,第一条说明了自己的名号,第二条交待了传教者的条件,第三条强调尊敬长辈,热爱祖国,善行善功的基本主张。
穆罕引吉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穆罕引吉尼是波斯人,即现在的伊朗人,后迁至伊拉克的巴格达,他从波斯来到中国东乡地区,带的东西只有背夹、碗、杖、绳等简陋的生活用具和拜毡、太斯比哈(念珠)、太斯达(缠头巾)、印、经、董热阿(赎罪用具)等必备的宗教用品。生活极度艰苦,语言又不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只能念诵经文,当时与纯粹汉族地区的东乡大湾头(又名落凤山)语言交际成为最大的问题。因此,穆罕引吉尼自己有一个先学习汉语的过程,之后才能谈得上传播宗教。这时的传教活动中,模范的举止行为就是感化人的最有效的工具。率先垂范,做出榜样,禁绝烟、酒、赌博、嫖娼,救济穷人,乐于助人,不干坏事,身教重于言教,从而感动了大湾头汉族群众,给他送了9亩土地,他自耕自食,成了家;安居下来,生活有了保障。随着语言交际工具的不断熟练,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劝人干善,止人干歹,于是尊从者日多,阳洼张家全都皈依了伊斯兰教。自己取名为张玉皇,字普吉。
惩恶与扬善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坚决地惩恶,才能更好地扬善,库布忍耶虽是"善门",但是,当封建压迫者一旦被逼无奈时,也一样勇敢地拿起武器,坚决地参加抗暴斗争。这在王树民搜集整理的《乾隆四十六年河州事变歌》中有所反映:"……阿訇(指苏四十三)听见心焦躁,领了撒拉不走南乡走折桥,柳树湾里站不下,到了东乡的锁南坝。锁南坝碰上百姓做的善事了。煎下的油饼散的了。前头来的吃够了,后头来的没有了,要的骡马宰的牛,次日来到大湾头,阿訇说:歇一歇,大家就下牛心山,下山就是唐汪川,唐汪川里吃早饭……拆的民房绑的筏,一筏一筏送撒拉。"当苏四十三领导的起义军路经大湾头,歇脚休息,库布忍耶门宦的教民们,送水,送茶,做饭,热情接待,宰牛宰羊,支援牲口马匹,一部分群众还勇敢的拿起武器,参加了起义军。据《钦定兰州纪略》记载:"戊辰,上命军机大臣传谕阿桂、李侍尧曰:……唐家川为贼扎筏过渡之回子有七八十人,马常福为首;又有唐德成、唐苏麻亨、唐复有、张老师父、张国相也帮同扎筏"。其中张老师父、张国相就是库布忍耶门宦的人,还有张国清、张国桃也是库布忍耶门宦的人。最后随起义军攻打兰州,血战华林山,壮烈牺牲,这是有记载有名姓的人,不知名姓的不知有多少人。苏四十三起义军路经东乡,东乡的柳树湾、东塬、锁南坝、大湾头、唐汪、达板等地的群众踊跃参加,使2000余人的起义军,一下增加到3000多人。
同治元年,在残酷的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下,民不聊生,各族农民反清起义的烽火四起,库布忍耶教主张麒凤率领穷苦人民参加了马占鳌、马悟真领导的反清起义军,库布忍耶教众随着河湟起义军,在张麒凤的直接率领下,多次参加了攻打清军的战斗,也英勇地参加了同治十一年正月的新路坡"黑虎掏心"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清军,也牺牲了一些门宦中人。明显有记载的有如乃必永、舍麦吉就是同治五年战斗中罹难的:当马占鳌投降清军弯弓反射起义军时,张麒凤率领"哈宛其"毅然分道扬镳,解甲归田,专心教门。
正当张麒凤安分守己干教门时,被当地乡绅诬告到官府,想借刀杀人,左宗棠声言要"斩尽杀绝,鸡犬不留"。张麒凤见百姓要遭殃,生灵涂炭,为了拯救百姓,说服堂哥张麒福,冒死去见左宗棠,左宗棠开堂审问:"为何举反旗?从实招来!" 张麒凤早已将生死托给真主,毫不畏惧地讲述伊斯兰殷殷助国,从无反叛活动。又讲了大湾头门宦劝人为善、止人干歹的宗旨。最后,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无端凌辱与屠杀穆斯林,穆民一定会按《古兰经》的启示,团结一切穆斯林,奋起反抗,决以死战!"并宣称"我们不欺凌弱者,也不畏惧强者!"左宗棠又问:"帅子张,扫清灭汉"是怎么回事?张麒凤说:"我们目不识丁,怎么能写反旗,是遭人诬陷!"张麒凤接着说:"我们先祖有遗嘱:'孝顺父母,以报养育之恩,遵守国法,以谢风土之情,礼拜真主,以答造化之旨',代代尊传,永不忘怀。若反国谋位则是忤祖逆父,不孝不忠,何以传教?"张麒凤的话十分有理,也十分有力,既辩驳了诬陷者的无耻谰言(历史上的很多悲剧就是这种诬陷造成的),也表明了宗教宗旨,同时也表示了如果真逼急了就要团结一切穆斯林义无反顾、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气慨。左宗棠好不容易才将起义镇压下去了,怕事情再闹火了,不好向朝廷交差,只好免去张麒凤的死罪,罚罪银3000两,以反头名义杀了同去见左的歪力由和石师二人,以小的牺牲换得了张门子孙和东乡各族农民的生命。左宗棠为了笼络利用宗教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多次给张麒凤委以官职,张坚辞不受。
张麒凤70岁时(光绪十九年,公历1893年)太子少保陕甘总督兼部堂巡抚,镇压赵义军的刽子手杨昌浚,为了笼络和利用宗教,达到分化、涣散力量的目的,送来《劝人为善》的大匾一块,虽然目的不同,但也说明了库布忍耶《劝人为善》的基本信条。
清末民初,董福祥、马安良、马麒、马麟、马步芳,在迫害穆夫提教主之后,矛头转向库布忍耶。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马麒、马麟传讯库布忍耶门宦老人家尔俩稳吉尼。马麒质问:"你们大湾头门宦(指库布忍耶)传的什么教?搞什么名堂?从实交待!"尔俩稳吉尼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讲述了天命、六大信仰、道乘、超乘、苦修干办筹修持。马麒点头称是,不仅没有刁难,反而给穆罕隐吉尼拱北赠送了《劝善规过》的匾一块。(略)(马志勇《河州民族论集<第二集> 》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0年8月第1版)


··库不忍耶
  《东乡族自治县志》
是明洪武时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学派。始祖为波斯者俩尼(现伊朗者俩尼)人穆罕引吉尼,相传他第三次来中国传教时,途径新疆、青海到甘肃临夏,最后定居东乡大湾头。所以,教徒常把库不忍耶门宦称作"大湾头"门宦。
穆罕引吉尼逝世以后,其子哎黑麦提·克比若·白贺达吉任教长期间,信教者日渐增多,之后,其影响与日俱增,信徒遍及河州各地。
目前该门宦在东乡的教徒主要分布在北岭、唐汪、达板、高山、大树、免古池、那勒寺、坪庄、百和等乡。另外在临夏州境内主要分布在康乐、和政、广河、积石山、临夏等县(市)。
库不忍耶的宗教特点:静修参悟。静修时间一般为40天或70天,最好为120天。静修期间,住在山洞里静坐修养,除送食饮水的人外,不准见外人。每天早晨3时开始念"则克若",做礼拜,念《古兰经》、参悟。每天只吃1次,每次吃7个枣,喝几杯开水。
库不忍耶门宦洗亡人时,先把水床洗净,然后把亡人放在水床上洗3次,直至洗净为止。站"之那则"时,先由教长站"水床之那则",然后由阿訇领众人站"之那则"。
亡人送葬后,当晚请阿訇念《古兰经》、赞圣,从人去世的第1个7天算起,每过7天念一次,一直念够10个7天。干"阿麦里"时,由教长所在清真寺的阿訇主持。有的村庄(教长所在村庄)由教长起头念经,然后由阿訇念。
库不忍耶门宦的传教人,第一辈穆罕引的尼,第二辈哎黑麦提·克比若·白贺达吉,第三辈哎布力·考乃尼·吾斯麻乃,第四辈格兰德勒秘勒,第五辈豪三牙勒,第六辈依麻目·奴龙的尼,第七辈哲麻龙的尼和克麻龙的尼,第八辈佛格勒·哈亚统吉尼,第九辈穆罕麦德·阿俩文吉尼,第十辈穆罕麦德·白哈文吉尼,第十一辈以斯麻·张明道和依布拉黑麦·张明义。张明义现任州政协委委,省伊协委员,州县伊协副会长等职。(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


··张门拱北
   《康乐县志》
张门拱北 有苏集乡丰台太妈妈拱北,草滩乡大拱北、赵家湾、鹿麻、新庄、喇麻、包家、草滩林、大庄、阿羊上沟、斜路小沟等处拱北。据赵家湾拱北民国14年(1925年)所立碑载:大湾头拱北之后,就建赵家湾拱北,然后上丰台、草滩拱北,鹿麻拱北当时是修复,始建于清光绪以前。经同治、光绪二十一年、民国17年,"文化大革命"屡毁屡建。1980年后,全部修复,并增建六、七处。(甘肃省康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康乐县志·第二十九章 宗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95年11月第1版)

··大湾头拱北:系库不忍耶门宦的主要拱北,位于北岭乡湾头村,始建于明代末,历经多次修建、扩建、复建,1982年至1985年,再建占地3亩,建有砖木结构八卦亭16间。墓主人系库不忍耶门宦10代掌教人和先哲。(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先贤马宗生
    清代史料
··“德教碑记”和“建修石坊垣宇碑记”
民国二十七年七月(略)十八日 晴。(略)辞别喇先生后,参观西关外之大拱拜、台子拱拜、国拱拜、华寺拱拜、毕家场拱拜等(略)。毕家场(略)今寺内有乾隆二十七年门下弟子公立之“德教碑记”,略称:“吾师祖家本素封,生而颖异。幼穷天方各经,后游学四方。康熙十一年间之湟中,适西域,从希达冶通喇希游,尽得其学。后开设讲堂,学者远近皆至。”碑文中记其师祖名全真,有五子,卒后于西郊“卜地作拱北”(即拱拜)。又有道光二十三年立之“建修石坊垣宇碑记”,谓:“宗师生于明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七日子时,卒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寅时。”据此可知毕家场拱拜乃建立于清初者也。(王树民《河州日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 》1989年11月印;王树民《陇游日记·河州日记》,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

··清 毕家场拱北阿文碑残石  
石在临夏市红园
一九六三年,于临夏市红园花圃见碑刻残石三块。据莳花者陈俊侯云:皆移自毕家场拱北。一为归真碑,有阿拉伯文十二行,下刻黎克忠等人名汉文三排。一刻立碑人马林等名,汉文三排。字体大小与前一石相似,或与前同为一碑。石宽二尺,估计全碑高约四五尺。另一块较模糊,仅有汉字人名,亦不清晰。毕家场门宦为临夏伊斯兰教派之一。其拱北(墓地)在临夏城西五里。据传教人马国祯(人称吴什哈芝)言:毕家场拱北原有清康熙时二碑,均为门宦创始人阿卜都阿哈麻尼于康熙五十八年归真后,其子马一清与教下诸人同立。一为阿文,是慕扶提门宦一世教主所撰写,下有立碑人姓名。一为汉文,叙阿卜都阿哈麻尼事迹,亦即前碑之译文。后于道光时重修拱北,又立一碑,上段阿文为巴苏池门宦教主所撰。此残石不知属于何碑?曾以拓本示国祯,以年逾九旬,辞目昏不能辨识矣。(张思温编著《积石录》  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9年12月第1版)

当代资料
··临夏清真毕家场拱北简史
马万德
临夏是回族聚居之地,历史上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纯属遵古派——格迪穆,别无其他派系。清康熙初期,有阿拉伯传教师华哲·希达耶同拉黑·阿法根·曼什胡勒和华哲·阿布董拉黑·布尼外法等人,前后来我国西北地区,传播“虎非耶”和“噶德忍耶”派教理,而服膺分别承受传行者,是毕家场拱北始祖马宗生和大拱北始祖祁静一两位。从此临夏地区首先出现了毕家场拱北和大拱北两个传教机体。
一、始祖简历
始祖讳名马宗生,经名阿布东热哈麻尼,原籍陕西省西安市大学习巷人氏,生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归真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享年八十二岁。
马宗生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无兄弟姐妹。他从小聪明伶俐,因此父母把他送入大学习巷清真寺开学阿訇王噶最门下,专心攻读阿拉伯语文。学习伊斯兰教义,严谨地遵行天命五章——念、礼、斋、课、朝。由于阿訇无微不至地教诲,父母朝夕的训育、督促,又加自己勤学好问,因之,他的学业进度,在同学中是首屈一指的。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便完成了全部阿语经典学业。根据王阿訇的建议,并经学东、伊麻目等考验,证实学业成绩优异,给举行了“穿衣”仪式。同时王阿訇向该寺群众提议,留马宗生在本寺充任开学。由于始祖有朝觐天房这一志向,坚辞未就。遂征得父母同意,辞别王阿訇及众乡邻,一家人不辞辛苦,日夜兼行奔向罕知(朝觐)的道路。经过千里跋涉,来到河州(临夏),暂作休息。这时,他感到去阿拉伯的道路遥远,经费不足,又因二老年迈力衰,旧病复发。因而,打消了去阿拉伯的念头,决定寄居临夏。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一六七二年),二十五辈圣裔华哲·希达耶同拉黑·阿法根·曼什胡勒(是穆圣配贤艾布拜克勒所传“虎非耶”道堂中的传教士),为了把教理传遍中国,他从阿拉伯起程,取道中亚,经新疆到青海湟中县凤凰山驻足,传行“虎非耶”教理。当时始祖和大拱北道祖祁静一,同在小西关清真寺(即城角寺)讲习经典,平时二人志同道合,亲密无间。始祖在得知圣裔来青海传教的消息后就告知了祁静一,并说:“现有满克舍赫来到青海湟中传授教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以我之意,我二人先去拜谒圣裔祈祷伊斯俩目教门,待到我们的学业充实后,备足路费,再去朝觐也不迟”。祁静一同意此举,于是各作准备,并取得父母亲的允许,二人动身前往青海。
始祖和祁静一来到凤凰山拱北后,马宗生进入静房拜见了舍赫,道赛俩目问安,礼毕,舍赫说:“凭真主的口唤,伊斯俩目虎非耶教门的玄机根索(根本教旨)到在了你的身上”。始祖便举意受领,然后舍赫向马宗生始祖指点了“虎非耶妥勒盖提”(中道之意)的机密路径,并将大依麻目罕乃斐的赞言(秘诀),该遵该行之一切内容,作了详尽的教导,而且给了在河州地方宣扬传行“虎非耶”教门的口唤。接着又对始祖说:“将来在你的辈上有个清廉的后代儿子,我提前给他起个名字,叫做穆罕默德克比勒,将你二人的经名,刻在传教的凭据(木质印鉴)上”。又嘱咐始祖:“妥勒盖提”的传行,只允许你二人上有口唤,不准再往下传。至此,马宗生便成了在河州执掌传行“伊斯俩目,艾海力逊乃提,虎非耶教旨”的总阿令。
遵照舍赫的教导,二辈先祖穆罕默德克比勒辞世前,首先把传教之印(木刻经字印)砸碎,抛在八方下南街(今大革巷)老家水井内,同时他吩咐后代,待我亡后,将“伊咱者提”(用阿文写就的虎非耶传教言)放入他的包裹遗体的“卡凡”(包尸白布)内,同葬入坟。
二、传行教旨
马宗生返回河州后,专心致志苦干功修,并开始宣扬教理。他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首先向各清真寺的阿訇、满拉传授教旨,宣讲了“天理、国法、人情”三事:
天理——就是归顺真主,遵从至圣教导;
国法——顺从国家及国家执政者;
人情——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接续骨肉,和睦邻居,友爱兄弟,命人行善,止人干歹等接物处世的礼仪条款等。
他强调真主昭示的五章天命。
在完成上述这些天命功课之后,再进行妥勒盖提(中道)的功修,实际上这二者是连贯的功课,是不能分割开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始祖对后代和信徒群众上,强调与自己“默仔海布”(主见)不同的教派之间,各传其教,各干各事,尽量避免互相摩擦和批驳,更不能互相争夺教徒。由于遵守了始祖的这一教导,毕家场门宦和其他教派,始终没有发生过互相排斥、讥讽、非议等的不良现象。
三、无世袭传教
遵照舍赫的教导,毕家场门宦的传教者,只是始祖阿布东热哈麻尼(马宗生)和其子穆罕默德克比勒(又名马一清,是始祖第五子,人称五师傅)二人,他两位去世后,再没有另外的传教人。这说明我们“虎非耶”毕家场门宦的后代绝然没有世袭传教权,更不允许任何信徒传教。
从第三辈后裔起,直到第十辈的马国珍(笔者之父)为止,他们绝不是受权传教之人,而只可称为主持人。(所谓“主持人”,只不过是掌管主持拱北内外事务者,绝对不是传教旨的主持者)。二辈先祖马一清的长子马达五德,虽然是当时在河州八坊的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大阿訇,但他并不是毕家场门宦的传教人。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中说,马达五德是毕家场门宦第三辈传教教主等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始祖嘉言懿行
“静坐常思自己过”。我始祖教育后代和信徒们,对于自己的过错和罪恶,要下功夫扫除,要多流泪,少欢笑,用泪水洗刷自己的罪恶。在每次礼拜后,要忏悔自己是否干了悖逆教门,违犯国法,丧失道德,忤逆父母等的言语、行为,要记取善者存、恶者改。因而,后来人们概括成:“毕家场哭死”。有诗云:
忏悔痛改自己过,默哀深思流泪多;
天平难秤功与过,忧泪胜于笑泪乐。
马宗生不但对本民族教众关怀爱护,且对汉族群众也是一视同仁。当始祖晚年时期,有一汉族毕姓困难户,他的父亲得暴病而死,由于极端贫穷,无钱埋葬父尸。马宗生得知此情后,把自己仅有的八串钱,全数送给毕姓人作了埋葬费。此人把钱拿回家时,家族人追问钱的来源,该人如实告之,家族人都不相信,就找我始祖查问此事,确属实情。毕姓家族受到感化,因而把属于全家族的麦场地,全部贡献了出来,作了修建拱北的基地;而且全家族人也虔诚的皈依了伊斯兰教。这就是我始祖所创立的门宦名称——“毕家场拱北”的来历。
祖辈曾有传述:清同治年代,由于人民反清而掀起了战争,为了逃避兵祸的汉族杜、王、马姓人,都住在前河沿一带,在这危险时际,杜、王两姓人跪在我祖父面前,恳求准许他们改信伊斯兰教,我祖父看到这种情况,深有感动的允许了他们的要求,给他们按教律举行了入教仪式,起了经名,戴了白帽。人们议论纷纷地说:“这是毕家场三阿訇的随教徒”。(这些穆斯林,在老五房马永昌——又名四大爷、老四房马吉虎——人称吉虎四爷的信从者中占有一部分)。当时我祖母于心不安,她向祖父说:“你对这些穆斯林不应那样信任,你认为胡子一剃,白帽一戴,就算作回回了吗?”祖父说:“你说话有差错,这些人们是我们的好乡亲,如今在兵荒马乱的年头,他们感到处境危险,迫于形势,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动,他们的内心里是真是假,当然难以预料,可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们中的部分人们,看到兵祸来临,如果一旦回汉民族发生冲突,唯恐伤害身家性命而入教的。不管怎样,我们对这些乡亲,应该关心照顾,给予保护是必要的”。以后兵事安靖后,他们平安的回到自己的家里了。
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时,上述回庄的杜、王、马姓汉族人们,把自己所有的农具、耕畜等,全部寄存在我们家中,战事结束后,我们将汉族人们所寄存的什物,不差一件的送交给了他们。这一行动感动了一位杜姓人,他在拿到自己的各物时,激动地对祖父说:“我们汉族叫天哩,你们回族叫主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老人家的恩德”。
一九二八年马仲英事变中,我村汉族乡亲陈永祥、吴苟他等人,把粮食、农具等,也都寄存在我家,他们全家都迁居到城内,后来事变平息后,我们将陈、吴两家的东西,全部送到城内交给了他们。
综上所述情节,说明我毕家场门宦后代,遵循先始祖的教导,在“民族团结、和睦乡邻、遵纪守法”等问题上,是有传统的优良作风。
五、拱北建筑
毕家场拱北初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位置在临夏市西南部二华里,占地面积约十余亩,此地基即为毕姓家族所捐献之麦场,建立墓庐后,众皆以“毕家场拱北”称之。拱北最初建有八卦金顶院,重檐阁式八卦亭庐,东西为花园,另有水井院、礼拜寺、宿舍等;四周为砖墙,院内植有松柏,南面砖雕牌坊,门首刻有“德教弥光”四字之匾额,拱北外三面环水,门前是通往西川的大道。整个建筑结构精巧、雕刻细腻、布局和谐、实属雄宏壮观。
在国民党统治时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九二八年马仲英事变中,毕家场拱北整个建筑被毁于兵火之中。后于一九二九年决定重建拱北,众推家父马国珍为监工,在废墟上又建起了金碧辉煌的金顶院(大金顶为始祖之墓,小金顶两个为二辈祖夫妇之墓);并建起了东西花园、水井院及礼拜寺、宿舍等。自此毕家场拱北的面貌,又焕然一新,教务也得到兴盛。这是第二次的修建。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恶风暴雨,冲击了全国每个角落,随着事态的发展,毕家场拱北这个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惨遭拆毁。
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我毕家场信徒群众,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之下,经过研讨,于一九八四年,首先修筑围墙,随后建造了始祖的墓庐——两层重檐阁式墓亭,并建清真寺三间,宿舍多间,直到八四年八月全部竣工,这是第三次修建。(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夏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组编《临夏市文史<第二辑> 》  1986年5月印 )
          ··马宗生
马宗生(1637——1719),经名阿布都·热哈麻尼,回族。父母是明朝末年前来朝贡的波斯人,定居长安大学习巷。马宗生8岁入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在王阁承阿訇的教育下,经17年的苦心攻读,学完了经堂大学课程,升为阿訇。后去麦加朝觐,行至河州,因感道路艰险,费用不足,遂寄居河州八坊,后升任北寺开学阿訇。(略)。赫达叶通拉希给马宗生传授了虎夫耶教理,并嘱咐他只传两代。马宗生为表忠心派长子长期侍奉圣裔。后同去喀什,殁后葬于喀什拱北。马宗生传教布道期间,坐大静4次,小静40多次,并结合清廷法令、社会思潮和人情习惯等,提出天理(顺主顺圣)、国法(顺从国家及执政者)和人情(孝顺父母、爱护骨肉、和睦邻居)的主张,反对行恶干歹;劝导穆民要先遵行“五功”,后行“妥若格提“(修道),才能完美“尽性复命”之道。并对遵信者分为三等,一等须具备36个条件,二等18个条件,三等7个条件。三等是:1、全美五功;2、遵守国法;3、宽待家下;4孝顺父母;5净身,晚间念真谛;6、每晨要做“台图卧尔”(副功拜)礼拜;7、学习一切教规。第二等18个条件,除三等人应做的七件外,尚有:1、常作小净;2、顺主尊圣要诚;3、为人和善,行为端正;4、和睦乡邻;5、接续骨肉;6、自身一切顺主定;7、不能欺人;8、不贪他人便宜;9、不参加红尘场面;10、每天诵经;11、不违背导师所教的一切条款和定律。第一等除三、二条件外,尚需遵行:1、学习教义;2、不做财奴;3、主命当行,主禁当避;4、接济贫困;5、不夸张身份,不抬高自己;6、敬遵斋月斋戒和六天的包份斋;7、有理处饶人;8、不贪今世;9、恐怒要忍耐;10、要分清黑白;11、每晚看守“台汗朱地”的礼拜;12、遵守三拜“未次勒”;13、每天诵经七章;14、做主喜之事;15、做圣喜之事;16、做“悟思达”喜的事;17、做父母喜之事;18、时刻记主赞圣。这些都得到教民虔信。马宗生不仅对本民族教民关心爱护,而且重视同汉族和睦相处。一次有一毕姓汉族父死无钱埋葬,马宗生得知此情后,把仅有的八串钱全部送给毕姓作了埋葬费,毕姓受其感动,皈依了伊斯兰教,遂引起官方注意,以“引诱良民”罪将马宗生下狱,后提督毕珍思查明实情释放了马宗生,并将自已的女儿嫁给马宗生的五子克比若为妻,同时毕珍思全家皈依了伊斯兰教,从汉口迁河州王寺街居住。后来,河州毕姓将其场地捐送马宗生之子马一清,为马宗生修了拱北,毕家场拱北由此而得名。(马通著《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5月第1版  )

··马宗生(1637-1719),回族,经名阿不都·热哈麻尼。是中国伊斯兰教虎菲耶学派毕家场门宦创始人。
马宗生生于陕西西安大学习巷。8岁时入大学习巷清真寺攻读阿拉伯文,学习伊斯兰教义,于清康熙元年(1662)“穿衣”(毕业),被推选为该寺教长,但他以学识不足,坚辞未就,决定赴麦加朝觐,行至河州,父母生病,盘缠不足,遂落户八坊,被清真北寺聘为开学阿訇。
清康熙十一年(1672),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后裔华哲·赫达耶通拉希。在青海西宁凤凰山传播虎菲耶学理,马宗生去拜学。返回后以临夏八坊为中心传播虎菲耶学理。晚年时遇一汉族毕姓人家,因病暴卒,无钱埋葬,马宗生将自己仅有的8串钱送给毕家,家属感恩,皈依了伊斯兰教,捐献毕家麦场,马宗生病逝后葬于该地,始建毕家场拱北。(见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市志·人物》,甘肃人民出版社版 1995年3月第1版  , 1995年3月第1次印刷 )

··毕家场门宦  陕西人马宗生(见人物传记)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在临夏传播。其特点是:教权世袭,凭印传教,提倡“天理、国法、人情”,主张各教派各传其教,各干其是,互不摩擦;在功修上提倡“先遵行天命功课,后履行静修默念”;对妥勒盖提分一、二、三等级,对一等教徒要求遵行36个条件,二等教徒遵行18个条件,三等教徒遵行7个条件,现共传两辈,市区有教徒780多户。(见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市志·民族宗教》,甘肃人民出版社版 1995年3月第1版  , 1995年3月第1次印刷   )


··毕家场拱北  位于市西郊城关乡祁家村,占地6600平方米,墓主人马宗生,始建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主体建筑有三层四卦砖木结构金顶一座,历辈继承人大小金顶五座,精致砖雕装饰。立有木、石、砖雕牌坊,建有砖雕影壁、礼拜堂、静室、学堂院和东西院落,民国17年被烧毁后,民国20年由第七辈主持人马国珍倡建了金顶、礼拜堂、东西廊坊及大门,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中两次拆除了所有建筑。1984年9月重建,建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四卦金顶 ,钢筋水泥结构牌坊一座和礼拜殿、客房等,总建筑面积406平方米。拱北内存有中阿两文残碑一块,原牌坊立柱两根。(见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市志·民族宗教》,甘肃人民出版社版 1995年3月第1版  , 1995年3月第1次印刷)




穆夫提先贤马守贞
··马守贞
马守贞,尊号豪祖勒提·伯什勒力·勒比尼,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十二月十四日,归真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十五日,享年八十九岁。他是中国伊斯兰教苏非虎夫耶学派穆夫提门宦的始传人。
明崇祯五年(1632年),相传为先知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后裔的新疆维吾尔族白山派豪祖勒提·赫达叶通拉希·阿法格·曼什乎勒,又译作阿帕克和卓,他来到西宁,与当地田氏女结婚,翌年生马守贞。崇祯十一年(1638年)赫达叶通拉希返回喀什。马守贞幼年随母迁居临洮东峪沟大石头村,家境贫寒,耕田之余,兼做小生意,后来从事运输业,被称“脚户哥”。他为人忠厚简朴,做事认真,待人诚恳,乡里称誉。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赫达叶通拉希第二次来到西宁传教布道,河州一带的穆斯林学者联袂求访,赫达叶通拉希让他们带话给马守贞,马守贞即来湟中拜晤。赫达叶通拉希收他为虎夫耶的“穆勒什德”,给他传授了虎夫耶的教理和必做的功课,让他干功传授,并赐名“穆夫提”(宗教法官,中国穆斯林称为“执掌教法的人”)。后来称此派为穆夫提门宦。赫达叶通拉希还把自己传教用的经典、太斯比哈(赞珠)、太斯达勒(缠头巾)等八件物品交给马守贞,作为传教凭据。同时,命他的高徒李太巴巴辅佐马守贞。马守贞在李太巴巴的亲自教导下,进一步学习了经典和苏非教义,然后回到临洮传教。
马守贞四十岁开始传教,历时五十年,其影响扩及宁河、广河、东乡和青海各地。殁后葬于临洮东峪沟口。穆夫提门宦是虎夫耶的一个较大的支派,分布广、人数多,教权集中,流传时间长,影响较大。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这个门宦的一部分穆斯林跟随随白彦虎移居俄国。(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清代》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1月第1版)

··临洮“穆夫提”是“虎菲耶”一大门宦。始祖马守贞,经名“豪祖勒提·伯什勒力·勒比尼”。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殁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终年八十九岁,葬于县城东山根,修建了墓庐,称为东拱北。马守贞在临洮北乡八里铺王家大庄开创了穆夫提道堂,开始传教活动,从三十岁开始传教,到八十九岁逝世,从事传教活动五十余年。发展教徒五、六万人,后来教徒发展到宁河、广河、康乐、东乡和青海等地。(略)。从马守贞到第八辈伯哈忍的尼,都埋葬于东拱北,称为“河东八代”,1870年穆夫提道堂及拱北,迁于康乐封台堡。 (《临洮县志·伊斯兰教》1990年1月第1版)

·穆扶提有拱北两处。东拱北,在临洮县城外东峪沟口,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葬第一辈至第五辈的8位教主。同治七年春,被清军烧毁。1952年,教主马孝主持修复。1964年县委派公安局长、统战部长去临洮县协商移交事,临洮县未接受。1968年由康乐县流川、虎关等公社派人拆除,地址由临洮县洮惠渠占用管理。
1980年穆扶提后裔及甘、宁、青、新4省区教下提出申诉,要求退还东、西拱北坟地。(略)。
1983年7月,临洮县人民政府将墓地全部归还穆扶提门宦。
丰台西拱北,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十二年四月,总督陶模、提督董福祥督率回众,平毁尽净”。民国初年,再次修复。民国17年(1928年)被国民军焚毁。民国27年(1938年)在第十三任教主马延寿主持下再次修复。1958年反封建、反宗教特权运动中,废除拱北交县农业中学、牧场使用。1968年在该地办“五、七”干校,后改成县苗圃。
(略)。1981年12月9日,县委统战部、县林业局,苏集公社革命委员会,财政局,丰台大队党支部,各方负责人在丰台墓地向穆扶提代表,办理移交手续。
东拱北在农历正月二十和三月十五日的道祖和高祖殁日,西拱北在二月十五日和九月二十七日教主马维翰、马福寿殁日,举行悼念活动。其余教主殁日,悼念活动较小。(甘肃省康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康乐县志·第二十九章 宗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95年11月第一版)






杨门各先贤
清代史料
··青海大通后子河拱北“十二扇围屏”
光绪拾五年岁次屠维赤奋若壮月中浣谷旦恭述。
钦赐四品顶戴善堂杨老夫子老大人遗型。
从来积大德于生前,必贻令名与殁后,历观古今大抵皆然也。若夫一意孤行,不同流俗,不合污世,视富贵如浮云,等轩冕于朝露。窥其外迹,无异泉癖石隐者流,似与民物无争,与人道无益。一旦群丑蠢动,人心汹汹独立,不惧与世无争,不为利诱,不为乱惑,且以只身而庇亿万百姓之生命,片言而解数百家之危险。溺犹已溺,饥犹已饥,挽狂澜于既倒,登残黎于衽席,大难荡平,力竭愿毕,红尘撒手,返朴归真,其孰如我善堂杨公乎?
公籍隶固原州杨建堡,其先祖由武庠服官西宁,遂家焉。为西宁人公钟唐述湟狭之奇气,生而颖悟,长更英敏,不多言语,不妄交游,性喜读书,日诵四书五经,潜玩熟思,深得奥旨。窃见世之肆习者,夸知识之多以饰其伪,矜记诵之广以长其傲,恃闻见之博以肆其辩,侈辞章之富以涂泽时人之耳目,遂慨然曰:“读书原期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道,有体、有用、有补于世也。今诵读虽勤,阐发虽精,而入耳出口,假途以干誉,盗名以欺世,于世道无关,于人心无补,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于是感慨救弊,深心起衰,讲求经传之旨趣,更证以子史之精粹,详究身心性命之旨,斗室静坐,寒暑不辍,多历年所。盖程功固已专至,而晰理渐臻精密,犹恐师心自用拘于见识,误其趋向,遂弃尘务,抛却一切,负笈访师。始由甘赴陕、入西蜀、黔省、滇南以及粤东,继往新疆南北各路,所过名山大川,如陕之太华、太白,蜀之峨嵋、锦江,黔之天台、乌江,滇之大鼎、金沙、峨录(上加“山”字),粤之柱山、铜柱,乌孙之葱岭、和阗诸胜境,往返数万里,遨游数十载,无不周至,至则搜奇追幽,无不备览,以故眼界闳阔,胸襟豁爽。立身如乔岳泰山,高不可及;发论如长江万里,滔滔不绝。公之通理判事,扶质立干;公之谨小慎微,虎尾春冰;公之待人接物,光风霁月;公之持身行已,言坊行表。由于天授者半,由于名师指示者亦半,晚年谢山水之缘,还辕息辙,闭关习静,复潜心于《悟真篇》、《近思录》诸书,兢兢焉,惟独之是,慎动静云为逐事精察,研是非之机,严义利之介,其心以存诚为本,其功以主敬为归,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尚,其用以利物济人为念,可为经论岳岳,事业铮铮者矣。人海茫茫,从游颇有其人,虽一知半解来请益者,无不殷勤引掖,反复开导,惜心法之卒来得传也,遽尔驾鹤仙游。
今者公之形骸虽隔而硕范尚存,公之音容已渺而遗型犹在。念流风之未泯,景仰者咸慨慕于山高水长,想余泽之常昭,企望者愈增,感于秋霜春露,兹值珠斗建杓于酉,适际云旌归西之辰,或谊敦桑梓,或情切葭莩,或旧联道义之交,或夙沐德业之助,今逢撒瑟之时,难续招魂之赋,谨恭檀鼎佐以生刍,欲撰燕词,达其遐思,倩某等祈一言以表梗概,用伸斯爱斯传之意。仰公芳薇,早留一斑豹采,如礼弇鄙难扛百斛龙文,乃言垂诿谬承颂扬,勉效用是举。公生平素行脍炙人口者胪叙于篇,其寻常中摭拾之溢美,与夫一切无关闻见之谀词,概摈而不列,盖纪其实也,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户部主事愚晚来维礼顿首拜撰并书
钦加二品顶戴盐运使衔,抚治分巡甘肃西宁兵备道方鼎禄顿首拜。
钦加盐运使衔,甘肃尽先前即补知府署西宁府知府谌端模顿首拜。
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留甘肃尽先前即补知县欧阳永顿首拜。
钦加同知衔,分发甘肃先前即补知县,署西宁县知县姜定保顿首拜。
钦赐花翎,尽先即补参将,甘肃西宁镇属大通营游击张大元顿首拜。
钦加同知衔,廷试一等第一,前四川永宁县加三级张思宪顿首拜。
钦加同知衔,乙亥恩科举人,分发广东尽先补用知县刘永椿顿首拜。
钦加翰林院待诏衔,岁贡生,吏部候选儒学训导愚晚孙士彦顿首拜。
钦加六品顶戴,乙亥岁贡生,吏部候选训导愚晚杨大柯顿首拜。
钦加六品顶戴,甲申恩贡生,吏部候选直隶州州判姻孙海桂顿首拜。
甘肃省政府谘议任用县知事,甲辰贡生士,后学丁裕谦恭楷原书。(见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版2001年7月第1版)

                民国史料
··蟠龙嫡派七传杨老道祖归真七十年纪念碑
万国道德,大同之理,时时见于五教,天人一贯之书,然而未若蟠龙嫡派善堂道祖所传之《纲常》,俗言至理深切而著名者也。盖善堂道祖,虽探源于《可兰经》,而宝沂流老子《道德》,释家《华严》,基督《新约》及其至也。尤惟深潜于义文周孔之《易》,所以《纲常》一书,谈性命、叙彝伦、阐阴阳、洞生死,洋洋集五教之大成,开万国之妙境,挽鼎运而起贞远,两世吉庆之正路也。
道祖甘肃固原州杨建堡(人),杨姓,讳士元,善堂其字,前清湘军总统刘毅斋赐名保元,取其保元之三意,亦可想见其为人矣。祖前清列武庠官武职,游宦西宁,父遂家焉。道祖之生也,天赋异秉颖迈超群纶,幼失怙恃,次行居三,伯仲季力田服穑,道祖不事家人生产,诵读为括,帖词章渊源于身心义理,尘垢其富贵功名,弃家访道,从游陕、川、云贵,临兆名山大川,以抒其野鹤海鸥之气概。嘉庆十九年,因慕保宁蟠龙山穆哈印地尼始祖成道之奥,躯躬谒名胜,亲炙辉光,久之若有所得,而无有就正其浅深,或为彬州有刘老人,名彻四闻,曷谒诸老人反复究洁,乃大欢喜曰:“子诚任重道远,我之所学,因不足以化汝之。”北极源盘龙六传安上人受道于长安广安门之冯,冯又受道于广德门之马,马又受道于巩昌之周,周又受道于云南之马,马之受道于蟠龙山道祖。欣然告门执礼,座下安上人目击道存,知能大受,刘老人曰:“精神磨练,愈出学问,阅历而有成汝,其善为调养。”同往西域冰海雪岭之胜游,自得月窟天根之妙悟,负笈数载,仍返彬原。上人曰:“孺子之可教也,吾勿隐乎,尔道与心合,气于天通。”道祖言□了悟,喟然叹曰:“天方之语言,中华之文字,地相数万之遥,□相后数千之远,名教纲常,返终原始,字字从同先后,圣人若□符节,回、耶、释、道其于天人之际,以一贯之矣。万国道德大基,其在此乎?”乃述《纲常》,发明道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者之才,建立之根本。君臣有义,父子有仁,夫妻有礼,兄弟有智,朋友有信,五者五行,流形之菁英。道祖上窥三界,悉生成造化之原;下视五州,明得失存亡之数,事求是而必实,理信真而不迷,举吾教所秘密隐微,忌讳不敢笔之书者,一皆明目张胆,大声而疾呼,闻者一位惊世骇俗,识者乃知悲天悯人,修之于己,不入迷途,悔[诲?]之于人,同归先岸道。
同治初元,陕甘大乱,道祖居硝河城,以纲常道德,天经地义,盐茶一带,教徒翕然奉从,扩集时欲加害道祖,先事预防,就夷脱险,左文襄大军渡陇,盐固首先安抚,统领傅军门稔道祖名,奏保四品头衔,当时河湟阻兵,道祖潜往西宁小北川后子河,晓以神圣威灵,君臣名分,年总统刘爵帅战小峡,道祖倡率万众迎接,爵帅敬重其大同道德,一贯天人,特表朝廷,旋加微聘,无奈行满而功圆,明年正月二十五日谒辞总统,告别大众,西向归真,计生乾隆四十九年八月望日,享年九十有三,可谓寿福全归,而总统及全省人民,亦荣哀备致,懋功追赏,授其过继孙迎春千总之职,以为穆民忠孝国家之衿式,是年葬于庄南山之兆。
呜呼!道祖生顺死安,瞬千古于一息,百世闻其风,为之宽敦廉立。光绪八年重修郦葬,初建阙庭,享献春秋馨香式荐,迄今又阅六十余载,慨陵谷之变迁,山河之破碎,三霸联盟,五强协约,兵戈满地,烽燹连天,而无知识之徒,反谓三纲五常已缺一而不复成立,安得迟道祖于九京,俾万国之人知三纲坠坏,五常沦夷,千五百年世界之末日,将玉倘欲挽,此浩劫也!三纲以□天地,五常以陶铸人民,万向更新,一元复始,宇宙神祗笑不殃物,木金水火害不伤人,保持天人一贯之精神,发展万国大同之道德,胥系于《纲常》一书,兹值七十年之纪念,蟠龙信徒,求文于余,余虽不敏,义不容辞,缀庸言用勒贞石。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仲秋月立于九彩坪忠和堂拱北
清授上大夫四川道尹陕甘财政司长喇世俊敬撰。(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版2001年7月第1版)



·后子河拱北“清故善堂杨老太翁先生墓志”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盖闻世界各民族所奉宗教,虽有不同,而其利已渡人,博爱为怀,劝率善类一也。回教之入中国,隋唐以来盖千有余年,其教以清真为宗,以归一为本,其所行之道为三乘:礼乘、道乘、真乘也。课立五功:即念、礼、斋、课、朝是也。其宗派之繁衍,而经典之洞彻,终备性命探源握本为一体。圣道虽行于天方,未能大昭于东土。溯自蟠龙渊源者,至圣归真,将至道传于配贤阿里,相传道脉接踵不绝。考之世系,明末清初,蟠龙始祖,讳华者·阿不都·东拉西,由西域属巴格达到中国四川省保宁府蟠龙山,阐扬圣道,指引哲智,道脉相继传于云南蔺翁,河州祁翁静一,巩昌周翁,长安广德门马翁,西安疙瘩山冯翁,西安北极塬安翁裕和七传古湟杨翁。
    先生讳保元,字善堂,原籍甘肃省固原县杨建堡人,祖前清列武庠职,游宦西宁,父遂家焉。先生生于古湟,天赋异禀,颖迈群伦,幼失怙恃,次行居四,伯仲季胥力田服穑,先生游心道艺,渊源于身心义理,尘垢其富贵功名。气体清逸,操守廉洁,难危不辞,劳怨不避,游学访道,由湟赴陕、蜀,至云、贵以及粤东,所过名山胜境,访求高明,慨之真实功名之士也,不暇于性名谈理之徒,未获光根纂,恐致圣贤之名脉几息。于嘉庆十九年,因慕四川保宁府蟠龙山(华)者始祖明道之粤,躯躬谒名胜,亲受辉光,究性悟真,复返彬州。探源溯源于刘翁,道悟三彻,知周八极,往而谒之。翁睹先生天一浑化,慷慨轩昂,气宇非凡,任重道器,但圣贤之心法,必须真师指准,册之北极塬蟠龙嫡脉六传安翁,投刺门下,剖析道学之精微,转嘱刘翁伴行游历,同往西域。冰海学岭之胜游,自得月窟天根之妙悟,负籍数载,先生仍返彬州,安翁言天人之奥,穷性命之微,究理道之旨,谈修身之功,相继道脉。安翁复命归真,先生出世,即从事于性命哲学,发造化之玄机,明生人之道理,普渡众生于苦海,诚迷途之慧炬,道岸之慈航也。先生居住肃河城,盐茶一带信徒慕众。适逢同治初年,群雄割据,陕甘大乱,左文襄公大军渡陇、盐、固,闻先生贤名远震,奏保四品官衔。先生身品清高,不恋功名。当时河湟军威降临,兵灾大难,生灵涂炭。先生念蝼蚁有性命之忧,脱险来湟,隐居西宁北川后子河马家堡,剖身世之真幻,评圣贤之往事,赖天经圣典,以续薪传一脉耳。十一年,刘爵帅兵进湟中,先生倡率万众,拯救湟中之灾民。爵帅承其先生大同道德,一贯天人,特表朝廷,施加征聘,师以几先之哲,复活然而归矣。先生归真于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寅时,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五日,享年九十有三。而爵帅暨全湟人民亦极荣哀备至,懋功追赏,接其过继孙杨迎春千总之职,以为穆民忠孝,国家矜式,莹葬于后子河四沟口山之北。
呜呼!哲人既往,福寿双全,归瞬千古于一息,敦品立德,其名流传于百世。先生施德不望恩报,我盐、固、河湟人等,近忆功德,永矢弗缓,光绪八年冬,建修境庭,罄香春秋,略表至诚,迨至乙未之劫,兵戈满地,烽燹连天,以致荆棘不堪。迄今六十余载,我陕、甘、青、宁、新之信徒,诚惶诚恐,湮没不闻,欣然捐资,以公同志,选择良材,大启栋宇,重修境庭,迤数年之功程,成永远之善举。先生之墓前建立侧石,以志功德不朽云耳!
陕、蜀、甘、宁、青、新之各省各县,所属绅商,各界民众人等,谨立镌石,永垂不朽!(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版2001年7月第1版)

      
               
当代资料
··伊斯兰教——嘎得忍耶门宦简史
  海保录
      传教系统教旨教规
“嘎的嘞耶”(意即大能者)亦称九彩坪门宦。它的第一辈道祖是穆罕默德圣人的二十九世圣裔、华哲·阿布都董拉希。祖籍麦地那艾因人。生于明代万历年(一五七三年)殁于康熙二十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享寿一百一十岁。在中国十三年之久。康熙十三年三履中原,道经新疆、青海、甘肃历尽千辛万苦,曾在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等地区,传播了穆圣的曰礼、道、真三乘之教和超乘教。就是复命归根,真一还真之意也。它是大圣(应称“大贤”——编注)阿里巴巴的道堂。他在中国传授了三个弟子“三门”:一,二辈道祖,二是河州大拱北的祁静一,三是青海乐都巴藏沟鲜美珍。他曾在西吉黑窑坐过静。康熙庚寅岁,由四川川北镇总兵马子云请到行署设备的静房坐过大静。出静后,适逢康熙皇帝患背疮。百医治疗无效。道祖揽榜就医。帝问卿用何法医治朕疾?道祖答曰:“用铁铲割去恶疮”。遂用汤瓶中清水洗净疮用铁铲割去了恶疮。贴药一粒,服药一粒,痛觉立止,不几天痊愈。帝大喜曰:“谢礼任凭所要”。道祖曰:“既不要官职,也不要金银。只要四川保宁府盘龙山一席安身之地足矣”。康熙帝即降御旨,盖印,将盘龙山一域赐给了道祖任凭所用,不纳粮草。后来游到云南省碧江县蔺马庄马依玛目家,见其子相貌魁伟,志向从善,苦读天经圣训,言高意深,志同道合。遂将“嘎的嘞耶”教秘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马二祖。于康熙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逝世于盘龙山。(略)。
二辈道祖马阿訇太爷,道号:“奴戎明的尼·索粉永拉希”。是云南省碧江县白头崖人。继承道统后,遵师命,隐姓埋名,打坐静房、面壁三三,三界顿彻,性悟原根。明了真一,天人混化。其著作有《卖尔树格》等。出静房后,传授“嘎的嘞耶”的教理,有四大门徒:一、马阿訇,甘肃巩昌人;二、韩阿訇,甘肃临夏人;三、马二爷,青海人;四、周阿訇太爷,讳良隽,甘肃武都上丹人。二祖完成师命,了却尘缘。于康熙末年,约公元一七二二年农历六月六日逝世,墓地在云南省碧江县白头崖。
三辈道祖姓周讳良隽,道号:“白哈英的尼·买个素的乃丁一”。接印后,弃家外出,曾在云南鸡呜山、四川梦别山和湖南天门山各坐静三年。他的门徒弟子有:高阿訇爷,山西岚县回回庄人。张阿訇爷,河北保定人。苏依麻目爷,宁夏西吉肖河城人。马三爷,甘肃巩昌人。马依麻目爷即四辈道祖,西安广德门人。三祖以善易闻,清挹蜀滇,万川印月,一划开天。师命已完,于乾隆十二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逝世。在巩昌北山修建拱北。这北山是“日受千人□,夜观万盏灯”的山脉,大显神通,有求必应。当地回汉人民,上坟顶礼者络绎不绝。
四辈道祖马依麻目爷,道号:“社目孙的尼洒亥本奴木外提”,执掌依斯俩目教门,因受周三祖的调养,醒悟了人生哲理,抛弃尘缘,只身出外,周游天涯。渴饮清泉水,饥食松柏子。年长日久,克已复礼,刻苦磨练,深得奥妙。谨遵主命,认主独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他的嫡传弟子有:马阿訇太爷,俗称西经通,西安广大门人,是四祖的族侄。刘太爷,陕西邠州人。谢太爷,盐关人。冶阿訇在西吉干石窑睡土,是青海小峡人。四祖于乾隆末年约公元一七九五年农历正月二十五逝世,墓地在西安广大门。现已搬迁到青海化隆县龙泉拱北中亭安寝。
五辈道祖,姓马名吉安。道号“神宗·白哈云的尼,奴无力畏俩夜提”。承受了圆椭大印,即辞去西安大寺开学阿訇的职务。背起了背夹,出外沿门乞讨度日。忍辱负重,倾心向道,在泾阳塔下,入静室,面壁九年。真乃:“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其著作有《黑白案》《性命集解》等纲常书籍。出静后,仍到西安大寺,广传“嘎的嘞耶”的教理,理明道真,名闻四方。他的嫡传弟有十大依麻目即安依麻目,邠州北吉原人;何依麻目,固原人;穆依麻目,固原人;马依麻目,甘肃人;丁依麻目,陕北人;海依麻目,固原人;杨依麻目,海原人;李依麻目,陕西人;何三依麻目,青海人;杨胡子依麻目,海原人。五祖完成了先师使命,于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农历九月九日逝世。墓地在西安广大门。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由我海原县九彩坪教主杨枝云老人家和马永昌(远廷)师长,从西安广大门,将五祖金骨搬迁到九彩坪拱北中亭安寝。(略)。
六辈道祖姓安名裕和,道号:“格买引的尼·索哈本则吗尼”。接受了道统,继承先师遗命,讲圣人之道,传贤人之德。认主独一,清净无染,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依斯俩目的教门。身居北吉原土窑之中,而显救苦于千里之外。其著作有《认己宝鉴》一书。周游天下,宣扬五桩天命。他说:“要懂天命的理,在永活泉里洗自己。”道高德重,点石成金。一生普渡众生中有:嘎的嘞耶的本光杨道祖,宁夏固原县人,邠州的刘太爷,巴里坤的顾太爷,即顾、刘、杨。六祖功满行圆。于道光二十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逝世。墓地在邠州北吉原。后于光绪年间,搬迁其金骨安葬于兰州市小西湖拱北。六祖逝世前将其臣宰藏三爷交给了杨七祖。所以藏三爷是两辈道祖的臣宰。
七辈道祖姓杨名士元,字善堂(后赐名保元)。道号:“他仲奴尼木海印的尼”。祖籍固原县黄铎乡杨建堡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农历八月十五,殁于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享寿九十岁。自幼不多言,寡交游。志向宏大聪颖绝伦,性善读书,日诵四书五经,兼读天经圣训。深得奥旨,遂弃尘务。立志出家学道,云游天下,他不拘于民族之别,不避教道之殊,只要是明人贤哲,虽千里亦不辞苦劳,必登门求教,吸取精华,抛弃糙粕。足迹踏遍了云、川、陕、甘、宁、青、新等省的名山大川:日则访道友于深山古洞或村落之间,夜则苦修养性在山岩之下或破庵之中。身负八十余斤重的背夹,募化度生。苦熬身心,百炼成钢。由甘去陕访到了“嘎的嘞耶”邠州刘爷门下。(略)。皈依了刘太爷,后于一七九八年(嘉庆三年),经王通之荐引拜谒了邠州北吉安六祖。六祖慧眼观察,乃知先天约会之人已到,大喜,遂将“嘎的嘞耶”的口诀秘传、无字真经,及《认已归真宝鉴》交给了杨七祖。嘱曰:“手提八簧锁,言门紧闭封,有人来问你,摇头不应声”。就是不能轻传非人之意。随缘渡化,虔诚乃得。足徵至圣渊源,阐发天方道统。凭经宣道,教人为善。回、汉、藏各族人民,慕名来谒者,络绎不绝,改宗皈依者,大有人在。藏族活佛班禅给杨七祖题词送匾称:“一真恒湛、浑同知恩,德动天地,义感人神,道庇众生、志匡宇宙”。威信崇高,名闻西北,归信其教者,遍于甘、宁、青、新等地区。直至今天固原县尚有教民四万余人。“月明盗者恶”,引起了(略)忌妒和不满。一面(略)多人行凶闹事,一面到兰州陕甘总督府诬告杨七祖叛教弃正归邪,大行贿赂,买通陕甘总督萧某。遂将杨七祖与藏三爷,逮捕入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这一昧尽天良的行为惹怒了真主的刑罚,其总督萧某当夜三更破腹暴死。新任总督重新提审此案。认为原判不符合事实,故将死罪改判为充军。于道光二十八年春到山西省灵石小县。缓和了当时民族之间的矛盾。道祖去灵石名为服刑,实为坐静修真养性。开设了中和堂药房,与贫穷病患者赐药医治,解救了受疾病痛苦者,何止千万人之多。刑满后,于咸丰元年,由固原六坊的黄兴瑞搬回固原地区。先后在饮马河,干石窟,蒿芮尼,九彩坪坐大静十五、六年之久。本光道祖在安六祖与安姑太太的调养之下,大天命一脉同光。后来顾、刘、杨三结义立了《纲常》。大大宣扬了“嘎的嘞耶”教理与奥旨。因而皈依其教者遍于甘、宁、青等地。在传依斯俩目教门时,是一片慈悲之心。有求教者,就因人,因地,因时引导,阐明天经圣训之教意。杨七祖晚年,正是同治大乱之年,几经浩劫之时,清军到处大行屠杀。人心惶惶,杨七祖则独立不惧,与世无争,不为利诱,不为乱惑。只身而庇万众之生命,片言而解救了数十万人民之危险。清廷为了笼络杨门教徒及固原、北川回汉人民。给杨七祖钦赐四品顶戴。并以皇帝名义,赐名“保元”。挽回了劫运,荡平了大难,力竭愿毕,撒手归真。隐光于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其著有:《十八真言》《五更歌》《纲常》《无底船歌》《杨祖全书》等,本光道祖是“嘎的嘞耶”的封印道祖。是至圣穆罕默德的三十五辈圣裔。他的嫡传弟子有:兰州的安三太爷,固原的龙爷,平凉北原安宏秀,青海大通的云阿爷。这四位既是弟子,又是臣宰。云阿爷传给予了蒿芮尼马五爷,马又传给了杨满龛。安三太爷和龙爷没传人。
安老真师名宏秀,甘肃平凉北原人。生于道光十三年四月一日。归真于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海原大地震时,享寿八十五岁。(略)。在惨遭同治兵燹的废墟上,捐资募化,重建了海原九彩坪拱北和固原南二十里铺拱北。苦心培养了其弟子杨枝云老人家。他在西、海、固、彭等地区,发扬光大了“嘎的嘞耶”的教门。播下了代代不灭的圣教基础和种子。声誉崇高,功德宏大。坚守圣教,百代难忘。
杨爷名枝云,字雨亭。道号:(中文)“一清真人”。生于公元一八九二年,农历二月二日。固原县铁家沟人。幼年时期由其父母撒给九彩坪拱北出了家。勤诵天经兼读儒书。天资聪明,醒悟过人。受其师父安老真师的调养教诲、苦心培育成人。深明道义,通达至理。民国九年即一九二0年,安老真师归真后,遂继承了教权,执掌了“嘎的嘞耶”教门。一九二八(民国十七年)年,顺应教众的要求。前往西安广大门,搬请了五辈马道祖的金骨。捐资募化在大地震的残垣废墟上,重建了九彩坪拱北和南二十里铺拱北。杨爷一生是:谦虚谨慎,严以约己,宽以待人,静以养性,俭以树德。谨遵穆圣的教旨,通彻性命之根蒂,教民中受杨爷指点迷津者何止千万人之多也。晚年将“嘎的嘞耶”的道统,教旨、无字真经,性命起落统统交给了他的门徒弟子李得贵阿爷。不幸于一九五九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而归真。教民尊称为“悟真教主”“雨亭先师”。功德显赫,名垂教史。
李爷名得贵,生于民国二十九年农历二月二日。(一九四0年)海原县关桥乡贺家堡人。童年时就被他的父亲送到九彩坪拱北出了家。经杨爷苦心教养,培育成人,天性灵敏经书兼通。品行高尚。志向远大。坚持师命,日行圣教。在十年动乱时期,意志坚决,宗旨不二,泰山压顶未能屈服还俗。历尽苦难,可歌可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昭雪平反了冤假错案,举国上下,人心大快!李爷挺身而出,继承了道统,重振了教门,编写整理了《道统史》,教下人民热烈拥护。他常向教民告诫说:要遵守国家法律、爱国爱教。讲团结。讲安定。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多为祖国四化建设出力。几年来他苦心筹备重建拱北,在他的苦干硬干下,同时在确实不影响农民的生产原则下,人民政府又拨发维修文物古迹款二万五千元。修建恢复了九彩坪拱北原貌。又正在筹建固原二十里铺拱北。使“嘎的嘞耶”教民有了活动的场所。既能阐教,又能育民。与此同时,几年来又绿化了圪塔山,全境约五百多亩荒山,植松柏杨柳树木,近七万株。嫩绿青翠,点缀了圪塔山风光胜景。郁郁葱葱,衬托得山势清秀,恢复了名胜古迹,圆满了教众心愿。为了进一步方便人民交通,他提倡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从祁家红沟——九彩坪乡政府一段七公里合乎标准的公路。
(略)。嘎的嘞耶拱北主要有:海原九彩坪、蒿芮尼,固原二十里铺、饮马河,西吉黑窑儿、干石窑,彭阳古城角,甘肃兰州市小西湖,巩昌北山,康乐草滩、弯儿尼,平凉安国镇,四川保宁府盘龙山,云南碧江县白头崖,西安广大门,西乡县鹿龄寺、滴水崖,新缰巴里坤,青海大通县后子河、深沟儿,化隆县堡子滩、龙泉,循化县羊踞路,民和县马场垣等。(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2辑>》  1988年8月第1版)

黑窑儿拱北*
   郭永龙
各位游客,丹霞地貌是火石寨的奇特景观,而肃穆、典雅的黑窑儿拱北却具有浓浓的伊斯兰教风格。大家可能对拱北不太了解,拱北就是伊斯兰教中有道行的人或教主静修传道或者去世的地方,黑窑儿拱北是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之一的嘎的林耶门宦头辈道祖静修和传过道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是从麦加传入中国的,嘎的林耶门宦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二十九代后裔华哲·阿布都·董拉希传来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来到中国,在西北、西南等地传教,称为大头辈道祖。(略)有一块碑上刻的就是二龙戏珠图。从这块碑的碑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头辈道祖在此传道的经过。大殿的后面紧靠着石门,半山腰有一天然石洞,是头辈道祖静修的地方。山顶南端有一水泉,泉水清澈甘甜,是道祖取水的地方,现在四面八方来朝拜[应为“朝谒”——编注]的教徒,都要在此取一壶(瓶)圣水带回家中让老人、孩子喝一口,可消除病患、延年益寿。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二十五日头辈道祖乘一梅花鹿飘然而去隐居于四川蟠龙山,而黑窑儿只剩下一个空石洞,后人几次修建才成现在的规模,每年三月二十五日,四面八方嘎的林耶门宦的教徒们都来这里拜祭。(郭永龙主编《宁夏导游词·西吉火石寨景区》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鲜门各先贤
··鲜门拱北历史报告
青海省西宁市鲜门拱北,以其创始人鲜美珍哈智之姓而得名。鲜美珍又名柱子太爷,道号“阿来福可赫勒”,青海西宁市人,生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殁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终年七十八岁,距今已有三百三十七年之久。
鲜美珍(又称鲜道祖)一生德高望重,学识造诣深奥、玄妙,功修纯青,道恒高超,在伊斯兰教信徒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遵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圣人二十五世圣裔“赫达叶通拉希”以及中非[东]传教师和卓·阿卜杜拉黑的教理,并接授了以“艾巴白克勒”执掌“胡非也”门宦的两枚教印,名曰:大、小孔利子,由穆圣亲签的十角大印一份,作为传教凭证。又承授两部经卷,共数十本,第一部为“孔利列沙来”。第二部为“呼两赛土里二是拉列”。真经内容:天地的原始、原流、造物之全体大用,万物的归宿,认已、认主的妙造,认圣的表礼,认知、认见、认续学问,意深文明、句句露真,外学济已济人,内学通微达主。
鲜美珍自蒙传授,面壁者九年,隐而无出,苦磨成真,欲净,理纯,真光独露。天人合一,自知有主,不知有物。己的听、言、观、动都属于主,深然无我,化已为真。不即、不离、可分、可合。神妙莫测,从此道成品全,渡已而渡人。
鲜美珍道祖道成真果后,云游前往甘肃、宁夏、江苏、河南以及全国各地传教布道。先后招收了八个徒弟——
1、马殿功(道号:"穆罕默德·他中子尼")清顺治十年生于平安驿巴藏沟七里塘(今巴藏沟上马家)。曾任鲜美珍的阿文经师。终年九十一岁,安葬于凤凰川上拱北。
2、刘伯阳(道号:"希拉中子尼")清顺治六年生于兰州市桥门巷,终年八十九岁,殁后其信徒为他建造了兰州市西津桥拱北(又称:桥子拱北),一九五四年拱北迁往兰州市南坪。
3、者麻隆子尼,清康熙七年生于宁夏固原县东乡,终年八十二岁,殁后迁葬于挂麻沟拱北。
4、开麻隆子尼,清康熙十二年,生于宁夏西吉县河岔,终年六十九岁,安葬于浅岔拱北。
5、随发英子尼,康熙五年生于宁夏西吉县河岔,终年六十九岁,安葬于浅岔拱北。
6、舍木孙子尼,康熙十八年生于宁夏彭阳县,终年八十七岁,安葬于彭阳县挂麻沟拱北。
7、奴隆子尼:祖籍江苏扬州市,终年八十三岁,安葬于扬州府杨拱北。
8、索合英子尼:康熙十二年,生于河南朱仙镇,终年八十一岁,安葬于朱仙镇吊桥拱北。
鲜美珍道祖在传教中,曾著经书颇多,但所著《本光道》、《五更月》、《酒色财气歌》,等为毕生之道程。
鲜道祖于乾隆二年(1739年) 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归真于河南开封,安葬在开封南郊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北门外吊桥地方。因鲜道祖生前遗嘱门徒哲麻隆子尼和奴隆子尼:“我身亡在河南朱仙镇,‘睡’要‘睡’在西宁黄花台(今西宁市杨家庄,德令哈路101号)永不出门”。故此,两年后由鲜道祖之大徒弟马殿功带领教徒八人,前往朱仙镇迁灵,事成返宁后,将“古土布”安葬在西宁黄花台,后建造了黄花台拱北。其建筑为:砖木结构,五转七歇山顶大殿一座,大殿四面均为彩工花槽,大殿正脊东西两面头为砖雕图丹凤朝阳,东西北兰砖院墙正中为起脊照壁三面,大殿前为罗汉门,门顶为砖雕彩工花槽,及经文。西边立有百图的梅花壁两座,院内檀香散溢,环境丝雅,此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富有伊斯兰教暨中国古建筑文化风貌特色。鲜门拱北原占地面积12亩多,有拱北陵墓2座和其它古墓数座,客房、香房、院落以及伙房、水塘还有六亩香粮地,共有土地十八亩。
由于历史原因,拱北曾遭几次毁灭的灾难。1958年“宗改”和60年代“文革”中先后被毁。
但喜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在我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又激发了广大信教群众们对先贤的崇敬与怀念,于82年捐资简修了砖木结构的三间起脊庭子、围墙及接待朝谒者的房舍、水塘、伙房等共39间,现占地面积3亩多,保留至今。
鲜门二世教主鲜华哲:
鲜美珍临终前,由于长子鲜华哲年纪幼小,所以将“教权宝印”交付马殿功代传教门,鲜华哲长大成人后,从马殿功手中接授了教权之印。传教于甘肃、宁夏、江苏、河南等地。所到之地发展门徒,扩其影响,五十四岁殁于西宁,其“古土布”安葬在黄花台拱北内,数年后,被甘肃门徒盗灵,而将“古土布”迁至兰州市西津桥子拱北,后此拱北迁址兰州市南坪。(略)。
鲜门拱北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八日(拱北内部书面资料)


··青海巴藏沟鲜门门宦的形成和演变(节录)
    费雅君
鲜门以其创始人鲜美珍的姓氏而得名,鲜氏系青海湟中县人,生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殁于1739年(清乾隆四年),终年78岁。9岁入西宁北关大寺学习经文,15岁时,向来青海西宁的穆罕默德第25世后裔赫达叶通[拉]希学习教理,(略)。静坐参悟,创立了鲜门门宦,取道号“阿来福费赫勒”,教徒称其为“柱子太爷”。道祖鲜美珍创鲜门门宦后,按虎非耶教理中守贫、苦行、禁欲的道法,在家隐居修道,9年后,云游甘肃、宁夏、河南、江苏等地传教,信徒较多,先后收授门徒8人,后病卒于河南省朱仙镇。教徒们将其“古土卜”安放于朱仙镇桥门外,建造了拱北。数年后,鲜美珍的门徒马殿公等8人,依鲜美珍临终“睡要睡在西宁黄花台”的遗愿,到朱仙镇盗灵,将鲜美珍的古土卜重葬于西宁黄花台(今西宁市杨家庄)。清同治年间,鲜美珍拱北被毁。1986年重建,重建的拱北为钢筋水泥结构,起脊大殿三间,殿中安放鲜美珍古土卜,名曰“福寿堂”。鲜美珍是个有学识的虔诚教徒,晚年著书颇多,论述伊斯兰教理学,逝世后均佚失。
鲜美珍临终前,由于长子鲜华哲尚幼,故将“可海日”(教权之印)交付他的阿文教师、第一门徒马殿公代传教门,后鲜华哲长大成人,继为二辈道主,人称“华者太爷”。马殿公于1744年(清乾隆九年)逝世,终年91岁。鲜门后裔为纪念他代掌教权,在平安县巴藏沟上马家村的卧牛山顶修建了马殿公拱北。后被人们称为上拱北,上拱北占地1.2亩,砖木结构,由前后两院组成,座北朝南,后院正中为面阔三间的歇山式祭殿,内安放着马殿公古土卜。
鲜门三辈道主鲜诚德执掌教权后,先在西宁黄花台拱北静坐修道13年后,循先祖传教地进行传教,教徒称他为“川里太爷”,63岁病卒于平安县巴藏沟。教徒们筹资修建了拱北,该拱北位于巴藏沟上马家村凤凰川,与上拱北近在咫尺,后被人们称为下拱北,凤凰川拱北建于嘉庆年间,是鲜门拱北中建筑规模较大较好的一个,座北朝南,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已毁,后院正中为三转五歇山式祭殿,殿内前面为三辈道主鲜诚德的古土卜,后面为五辈道主鲜林园的古土卜(二辈鲜华哲的拱北在兰州市南坪;四辈阿什盖·丙两海的拱北在宁夏固原县挂麻沟;六辈鲜玉凤的拱北在宁夏西吉县)
与下拱北一墙之隔,为鲜美珍之母舍海太太的灵堂,舍海太太原葬于西宁,1986年由教徒迁至凤凰川,其古土卜安放于一进三间的灵堂中。
现鲜门由七辈道主鲜进祥、鲜诚基(堂兄弟)两人执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鲜美珍生日和七月二十九日鲜美珍之母舍海太太的祭日,成为鲜门大的宗教活动日,是时,平安县巴藏沟乡上、下马家村、清泉村、沙沟乡四方顶村千余名信教群众前来进行祭奠和其它宗教活动。此外,青海的门源县、化隆县、乐都县、西宁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西吉县的部分信徒也到此进行宗教活动。(见兰州大学历史系主办《西北史地》1995年第2期)









胡子太爷马伏海
清代史料
   ·研究恭赠马老师懿行序
道无方体,教有成规,开承得人乃能彰明悠久,而不坠也。清真之教,肇于西方。自唐入境历有年所。夫地隔千里则授受不亲,年代久远则谈说易混,犹得云清耶?犹得云真耶?清真不绝如缕矣!然天运循环,无往不复,而我河湟有马老师出焉。讳伏海,字呈瑞,世籍州郡,从同穆老师习授本教之正学。为人端雅,性好博古,必求倡明大义,而不沾沾于文字之末。故负籍游历,住足于崇文寺者数载。其自居也,广览经书,独擅奥妙;其授人也,驾慈航以引后学,秉木铎而觉群生。四方之闻其风,沐其化者,咸乐为矜式,日趋于善。而其子成河、成仓、成江、成湖、成良,幼领家训,长究经文,守清真之教,遵义方之训,学问渊微,德行攸崇,言论本乎正理,举动协乎规矩,却邪崇正,遐迩之人慕其风采,而挹其余光者亦有素矣。所谓有是父必有是子。一堂雍雍,不唯大道之干城,而为正教之功臣也!乡人重其品,爱其人,而因难忘其行,为之制锦,以志流芳于百代云尔。
陕西诰授奉直大夫加二级米天成顿首拜撰
陕西抚标左营千总军功纪录三次随带加二级马士杰
承办   马伏海 马增伏 马伏延 马奉德 马宗海 马奉才 马隆成 马□还 马金环 马四十一
同业弟      穆桂花 穆伏还 顿首拜
首事        马成锡 高相伏
生员        马成德 马良伏 马龙海 马朝杰 丁彦掌
大寺掌教    马承基
王寺掌教    王守玺 马伏德
北寺        马□□
西寺掌教    马进□
花寺掌教    马玉□
城角寺      马廷贵
大西关掌教  陈文福
老寺掌教    马维元
小寺        马应蛟
水泉寺      马昭祥 铁宝
乡约        马应□ 马金元 马明才 拜启忠 陕文彩 马海彦 蒋□□ 陕□□ 马□□ 马文焕 马天才 马有才
又庙儿      马良伏 马有林 马正廷 马上元 马正海 马三宝 张八哥 马映中 哈天才 哈良忠 马 伏  马腾梅 金瞎必
八角山      马成西 马得正 马朝海 马得和 马世有 马得可 马代夫 马海川 羊宝龙 马世有 马农山 王富成 羊□□ 马□□ 羊林成 马□□ 马进□ 马□□ 万万隆 双厚子 马成德 马国栋 马田夫  马有明 马□有 马成功(以下缺十二人)
            马接山  马教中 马□莫
定羌驿      马夫廷 马朝俊(以下缺十一人)
马伏□ 马□□ 马长命 马增(以下缺十三人)  
马正元 马张十虎 闵代良 闵世户 闵成虎 闵夫盈 牟守法 李之有 脱还肖胡信 康哈才
金龙池    马有   马有成 马有龙 冯有成 康八十一 羊克里木 羊胡信 何明伏 马明和 年色哥
四渡水     池映良 维伏海 宗伏才 陈万力
上石煤     羊代隆 羊五十一 马良有 马候夫
马进宝 陈一龙 王哈细木
红济桥      汪伏海 汪成雨 黄自忠 康正孝 马长命 马自映 马沙地革 陈自明
陈珊瑚 康十沙 马明林 马成林 马玉才 马良才 唐得起 马得木 马国荣 羊夫才 羊映夫
汪百户      马五十一 马成才 马四哥 马成夫
马得夫  马户保 赵哈细木 赵羊如
高阿哥 高马忠良 高万隆 丁自美
下海龙 李远废 李四十五 马东海
马成虎 马耶素 马成哥 马宝全 马彩 马成才 良良海 马长命  马果
柏杨岭      马阿卜都 哈麻久 马化龙 李应海
李应高
吉米石      脱明山 赵林海 脱阿巴 脱富贵
黑石山      马喜(以下缺八人)
(以下两排缺三十四人)
王士龙 马海云 马海成
官木山      马文奇 马名望 马丙还 马代隆 赵子有 赵子还
庆家店      马广成 马成德 买六九 张子成 马夫才 马良
大礼拜寺    马起德 马海成 马自孝 马忠孝 马得印 马味子 马登高 王志夫 马俊夫
铁映海 马成隆 马夫才 马任朝 马天福 珍海龙 珍海良 马伏成 马得
角沟        马良海 马得名 马良成 马中夫 马良胡 马奴力 马牙力
那力寺      马果龙 马玉环 马自龙 马百川 马百因 马百宗 马化林 龙夫隆 龙七十一
马四十八 王夫海 马登太 马文有
马代英 马代名 马朝林 马志成
八羊沟      马有才 马天录 马东仓 马娃哈 马夫成 马四 马六 马□
改河        马喜□ 马同夫 马固夫 马胡保 马本户 马凤御 马中德 马夫还 马五丑马勒马 马匡匡(以下缺二十二人)
马换银
柏杨岭      王意龙 王克力木 马羊隆 马海云
禅家里      牟守法 牟喜海 牟正如 牟成福 牟正全 牟正伏 牟成海(以下缺三人)
牟六十一 牟非旦
乾隆岁次乙巳庚辰月上浣之吉(见马志勇《河州民族论集〈第二集〉》甘肃文化出版社版2000年8月第1版)


当代资料
··胡门拱北乾隆五十年碑文研究(节录)
马志勇
(碑文)《研究恭赠马老师懿行序》(略)。
马伏海,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今东乡族自治县达板乡红泥滩人,东乡族,经名艾不里则地,字呈端,七岁时就在本村读阿文,稍长,负籍寻访良师深造,学习伊斯兰教学理。碑文中说“从同穆老师习授本教之正学”。这个“穆老师”,就是今东乡县汪集乡穆家滩子的穆太生,原籍西安迁居东乡汪集地区,亡后葬于汪集穆家滩子,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墓地修有拱北。
马伏海好学,“必求倡明大意”,领会精神实质。31岁时,到西安崇文寺攻读经典,学习三年而归。“博览群书,独擅奥妙”。从此以后,立志为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一心为振兴伊斯兰教而努力,他创立了胡门门宦,教徒很快发展到4万人,及达广河、康乐、和政等地。乾隆五十年(1785年)马伏海在70岁时,在信教群众的撺掇下,在广河太子寺修了拱北,立了碑。拱北庐顶上刻有太阳、月亮、星星及日蚀月蚀的天文图象。陕西奉直大夫米天成撰文,陕西抚标左营千总马士杰题写。“抚标”者,为陕甘总督巡抚所辖,抚标中有中营、左营、右营(《清史稿一三一·兵志》)第516页)。
马伏海有五个孩子,长子经名欧斯麻乃,名马成河;二子经名艾布拜克勒,名马成仓;三子经名而力,名马成江;四子经名五麦勒,名马成湖;五子经名世斯,名马成良。马伏海儿子们的经名,亦有人知晓,而其正名,鲜为人知,全赖此碑。他的孩子们“幼领家训,长究经文”,“学问渊微,德行攸崇”,对于继续传播虎非耶教理,有积极作用。马伏海殁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享年97岁。他在80岁时,胡子突然变黑,须长而美,教徒称其为“胡子太爷”,称其门宦“胡门门宦”。
立碑修拱北的承办和赞助单位,河州八坊有10个清真寺,东乡和南乡有19个大村落。八坊的10个寺是,大寺、王寺、北寺、西寺、花寺、城角寺、大西关寺、老寺、小寺、水泉寺。从当时的教派来说有9个是老格不派,一个是花寺门宦,除此之外,还有穆扶提门宦。穆扶提门宦创立于康熙末年,碑文中的马金环、马□还(空字难以辨认,可能是“玉”字),是穆扶提门宦第六辈教主,都是乾、嘉时期人。马金环(焕)(1741-1795年),又名马显忠,字廷扬。传教门,情旷达,开办学校,鼓励回族儿童上学,百姓称颂。马玉环(焕)为马金焕之弟,因争夺教权失败,迁河州另立门户传教,称临洮门宦。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康乾时期,河州有许多清真寺。碑文对研究清初临夏伊斯兰教历史意义重大,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确定这些寺的始建年代有参考作用。当然河州还不止这些,还有祁寺、上下二社寺、铁家寺、大拱北、华[毕]家场等。在碑中可知东乡地区各会社。几乎都有信教群众,碑中无二十三会干沟山、二十四会长川,这两地处东乡最偏远的西北部,并不是没有信教者。可知,当时东乡信教群众已有相当规模。三会鱼池滩(今杨妥家)为大拱北门宦,十二会张家山(今东乡沿岭)是穆扶提门宦,没有赞助。
碑文中的19个大村落,其实是“会”的建置。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起,河州知州王全臣废里甲,改行全社。设立以河州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乡,共109会,486个社。(略)。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胡门门宦的传播范围,包括东乡一大部分地区,和政、广河、康乐的小部分。当然也有不是同门宦,也出力赞助的。从碑文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会、社建置的一些情况,以及古今地名变化情况。古代的一些地名叫法,除汪百户、那力寺与现在相同外,其余称谓都变为新名。碑中保留的古地名,可作为清初之前历史研究的依据。
从赞助人的姓氏来看,古今对照也可以看出变化来,哪些姓至今仍存,哪些姓不同了,可作为人口迁徙情况的参考。十一会吉米石是现在的妥家沟,清代前期这里姓“脱”,不是现在的“妥”,东乡地区现在的东乡族“杨”姓,清代前期写为“羊”姓。还有一些奇特的姓氏,如“池”、“维”、“宗”、“下”、“哈”、“铁”、“珍”等姓氏,都是少见的。大都是从西域中亚迁徒而来的东乡撒尔塔人。
从职官上看,有“奉直大夫”、“抚标”、“首事”、“乡约”,可以考知当时的社会组织及职官情况。
立碑时间为“乾隆岁次乙巳庚辰月上浣之吉”。当为公历公元1785年4月14日,农历为三月十五日。
“胡门拱北乾隆碑”,不仅记述了马伏海父子的传教生涯,还对民族学、宗教学、地理学、社会状况研究和姓氏研究等方面,都有一定价值。(见马志勇《河州民族论集〈第二集〉》甘肃文化出版社版2000年8月第1版)

·胡门(节录)
    《广河县志》
在广河县,胡门门宦教民最多,历史比较悠久。有关论著认为,胡门属于虎夫耶的一大支派。胡门创始人是今东乡县达板乡红泥滩村的马伏海。
马伏海,经名艾布里则地,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自幼在本村清真寺习读阿文,好学勤思,聪慧过人。及长,常负笈求师于四方。乾隆十一年(1746),赴西安求学于崇文巷清真寺,攻读三年,领悟弥深。后自称于乾隆十四年(1749)斋月的盖得儿夜在寺内遇见了黑子勒圣人,“使他通晓了理学,知道了天人合一的奥妙”。当年即返回家乡,开始讲经传教。由于他学识渊博,精通经义,又对回回历法(即阿拉伯历法),深有研究,所以很快在东乡红泥滩一带吸引了大批追随者。
(马伏海)平心布道,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故追随者日益增多,声望远播东乡以外,后受聘出掌太子寺清真寺,遂举家迁居太子寺。乾隆五十年(1785),河州八坊的大寺、王寺、花寺、水泉寺等十个清真寺的掌教,联合太子寺、东乡等地的100多位乡约,为他镌立了《恭赠马老师懿行序》碑石,并建立了碑亭。由陕西皓授奉直大夫米天成撰写序文,盛赞马伏海的德行学识,并赞扬他的五个儿子,由此可见马伏海在世时已很有影响,后来有些人说马伏海是唯一身前就修建拱北的门宦创始人。
马伏海的晚年,教徒已由东乡、太子寺发展到康乐、和政等地,追随者达4万余人,成为河州地区声势显赫的大门宦之一。马伏海殁于嘉庆十七年(1812)古历六月二十五日,享年97岁。马伏海以美髯公著称,晚年胡须由白变黑,人们称为“胡子太爷”,所创立的门宦亦被称为“胡门”;或因拱北建在太子寺,又有“太子寺门宦”之称。
马伏海生有五子,依年序为成河、成仓、成江、成湖、成良,皆能遵领父教,研读经典,注重修持,以道德学问受到教下尊崇。三子马成江,经名阿里,品学拔萃于仲昆,59岁时受乃父之命,开始传教,是胡门第二辈教主。成江殁后,教权由其长兄马成河执掌。成河的经名叫欧斯麻乃,曾在东乡野松达板开学,曾以祈雨受邀于甘肃总督,传说甚多,颇有影响。
胡门拱北创建于马伏海在世时,拱北布局为马伏海亲自设计,八卦亭顶部的天象图,也是精通西域历法的马伏海亲自设计。同治年间,马万有曾重加整修。民国17年反抗国民军斗争中,拱北木匾遭国民军破坏,但建筑主体基本无恙。1958年被关闭,后被县农机厂占用,大部分建筑遭毁。1981年和1984年曾两次落实政策,退还原拱北地皮及坟地,1985年开始重建,目前主体建筑已基本完成。重建的拱北基本保持原拱北的中国式殿堂建筑风格,结构精巧,布局颇有气势,成为广河县一个重要的宗教景观,现拱北主持人为马伏海后裔马世清。
据1986年统计,广河县信从胡门门宦的穆斯林8950户,53400余人,分布在全县各地,属于胡门的清真寺有137座。(见广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广河县志·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年10月第1版)

··马伏海
      《东乡族自治县志》
马伏海(1715-1812),经名艾不里则地,东乡族,东乡县达板乡红泥滩村人,中国胡门门宦始传人。7岁时在本村清真寺读阿文,他自幼好学,及长出外拜师求学,学业不断长进。公元1746年,他与河州一些同学去西安崇文巷清真寺王尕锥阿訇门下求学,攻读经典,三年后返回故里,从此开始传教活动。
马伏海经典知识广博,对天文地理有较深的研究,阿文和波斯文都有相当的造诣,深得红泥滩附近8个村庄大部分群众的拥护,晚年教徒已由东乡发展到广河、康乐、和政等地,达4万余人。并修建了红泥滩和广河徐穆家两处道堂和拱北。在拱北的八卦亭天花板上刻有太阳、月亮、星星以及日蚀、月蚀运转变化的天文现象。
马伏海晚年,雪白胡须突然变黑,由于他的胡须长而美,教徒们尊称为“胡子太爷”。称其门宦为胡门。公元1812年病故,葬于广河太子寺。其教下立有石碑,记其传教生涯及功德。(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东乡族自治县志·第二十九章 人物·人物传》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胡门门宦:创始人马伏海(1715-1812)东乡族,经名艾布力则地,又称“胡子太爷”,系达板乡红泥滩人。他年幼就在本村清真寺学经,长大以后,与学友一起到西安崇文巷清真寺深造苦攻、潜心钻研伊斯兰教,学成归来后,即自立教派,开始了传教活动。
马伏海的伊斯兰知识渊博,对阿拉伯文和波斯文都有着很深的造诣,而且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博得大部分群众的拥戴。胡门门宦的教旨教义,便迅速传播开来。在他晚年时,教徒已由东乡、广河等地发展到康乐、和政等县。(略)。
胡门创始人生前分别在东乡红泥滩和广河太子寺修建了两处道堂拱北。拱北八卦亭天花板上刻有太阳、月亮、星星以及日蚀、月蚀等运转变化规迹,都是由他亲自设计的。(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红柳拱北:位于达板乡舀水村,始建于清朝末年,复建于1984年,占地1.2亩,砖木结构二层八卦亭一座。属胡门门宦。墓主人有三位。(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丁 门 先 贤
丁 门 述 略
                    马海滨
(略)。
一,丁门始传人丁香的生平
丁香,甘肃临潭人,原名丁祥,因他院内有一棵丁香树,借香为祥,自称丁香,人们也就以丁香称之。丁香字□漫,生于1728年农历3月11日(雍正六年)。及长朝觐返乡后,人称“丁哈知”,维族人称“卡巴克·尚引”,汉族人称“铁杖老人”,一般人称“西门吓学”、“秀脖项阿訇”。丁香的父亲丁利扶,受过名师的教理,是一位很有学识的人,并有祖传医术,治病救人,深受人们的尊敬。丁香自幼随父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更努力学习中文,由于勤奋好学,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阿訇。他认为:“懂阿文,不懂波文,不为有知识,懂两文,不懂中文等于哑吧说话”。
丁香不仅在清真寺学习,而且常去外地拜师访贤,开阔眼界,取各家之长。丁香说:“访名师,朝觐,旅游,可以开阔眼界,增进知识,不访名师,父传子授的理学等于坐井观天,井龟不可于海者,句于虚也。”
丁香38岁时(乾隆三十一年),同他的二弟丁云去麦加朝觐,途经阿富汗的半旦汗沙尼之地的虎夫耶道堂,执事人筛赫·苏力陀尼·奴力傲力亚·文拉黑和卓与散义吉·拿目统拉黑很赏识丁香,教导他坐静苦修,领受了奈格什板顶耶、尕的林耶、哲赫忍耶、苏汗然万然顶耶的教理。然后继续同丁云前往麦加朝觐,完成朝觐功课将要回国时,丁云突然辞世于麦加。丁香孤身返回,在回国途中经过新疆“叶儿羌道堂”(依麻目染巴尼之裔的道堂),在那儿又学习了一年,获得了本道堂传教资格,颁发了“一若芝”、“克粉叶”(教图),《散义吉·阿来米乃》经典,交给了筛海的石枕头。此后,他就开始传教。
丁香虽然领受了四大道堂的教理,但他只选择传授了虎夫耶。开始他在自己的家乡临潭传教,逐渐发展到兰州、河州一带宣传其主张。因他喜欢拜访名师,广交贤士,所以,他的教徒不仅甘肃、宁夏有,四川、青海、新疆也有。
距第一次朝觐十四年后(乾隆四十五年)丁香第二次去麦加朝觐,这次他同三弟丁贵一同前往。途经阿富汗,再次拜访了虎夫耶道堂,这时筛赫·苏力陀尼·奴力傲力亚·文拉黑和卓已归真,仅受到散义吉·拿目统拉黑的接待和教导。兄弟二人同时坐静四十昼夜。之后继续前往麦加完成了朝觐功课。此次朝觐归来,更加完善了他的宗教主张,并且很注重自己的“干功”,认为教门要自己干,别人是不能代替的。在他云游各地,传播伊斯兰教教义时,特别强调“五大天命”的遵行,这是一切宗教功课中最基本的功课。丁香经常规劝他的教胞说:“语言不通非眷属,功夫不到不方圆,表里结合清真教,勤修苦炼得真一”。
丁香博览各家学说,特别侧重研究刘智的思想理论,曾多次到南京瞻仰刘智冢墓,并将刘智生前晨礼之后祈主赞主的一段念词作为他与教众沉礼后的必诵章,也是此后丁门仪礼的主要内容之一。代代相传,直至现在。他不仅研究清真古教,而且研究佛、儒、道三教之理。丁香说:“研究佛、儒、道三教之理,各有所长补短,但不能把清真教混同一起”。丁香生前著有《一点露水珠发长地球万有宗》(阿文)、《人生天地间》(中文)。他博学多才,爱好古董、字画、很有鉴赏力,接传了祖传医术,并有所发展,创制的“始终一苗丹”,深受老百姓欢迎,丁香医术只传子孙。世代相传,至今未失。
丁香一生,治学严谨,信守虔诚,后期注重自己的“干功”,不刻意去发展教众,他最后一次坐静是在家乡。并传其道号为“亥足热提·昌[冒?]俩拿·艾布力范提哈”。丁香于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6月27日殁于宁夏塔桥,终年 91岁。教众称为道祖,并为他修了墓庐,称宁夏塔桥拱北。后来在兰州华林山又修建了拱北,称丁门拱北;在临潭也修建了拱北,名曰沙坡拱北。
为什么叫塔桥拱北,这里有一个传说。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6月27日,91岁的丁香由他的弟子素来玛乃陪同,浮游黄河,漂至青石湾北道沟时,将拜毡铺在水面上,二人高声诵真主之尊名和清真言,然后上了拜毡面向西跪拜,二人乘拜毡随被逐流,傲然隐光,当地的汉族人称他俩是“回回真人”,又把“北道沟”改叫“回回沟”。  
数月后,兰州小西湖有一个叫叶亥亚的教徒说在银川南关见了丁香,丁香还对他说“我住在塔桥”。并将拜毡、太斯比哈、经典等物托咐叶亥亚转给家人。众人得到这一消息,奔银川寻访,银川塔桥的穆斯林都说丁香来南关大寺做了一次主麻就走了,临走时丁香站在大殿外廊疾呼:“塔桥有两个出门人无常了!请大家埋葬吧!我们先行,你们后来!”。当人们赶到塔桥,确实有两人无常在那里,而无常的那两个人正是丁香和素来玛乃。因此,宁夏的穆斯林为丁香修建的墓庐取名塔桥拱北。
在兰州华林山为丁香修建的拱北叫丁门拱北。传说在一个夏日炎炎的中午,华林山上有一个当兵的东乡耶素达板教徒马宝巡逻时见丁香一行小息华林山老榆树下,当人们奔向那里拜见时见到的只是丁香的衣服一件。据此,穆斯林又在丁香显迹的地方修建了拱北,实为衣冠冢。  
沙坡拱北也传说在那里有丁香的显迹而修建了拱北。嘉庆二十五年,丁香的弟子马虎协同丁贵主持,为丁香修建了墓庐,里面藏有丁香生前拄杖及衣帽。同治年间被焚毁,后又建单层六扎[卦?]拱被[北],1929年被毁。   
因丁香有这些神奇传说,他的纪念日也不一致,宁夏教众,在7月23日祷念,临潭、兰州、新疆、青海的教众以丁香出走的日子为准,在6月27日祷念。  
二、 丁门的继传人与辅士   
丁门的继传人选为父传子授,但也不完全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是由前任传人的弟子接传或辅佐丁氏子孙继续传授。
丁香有两个学生,一为素来麻乃,兰州人;一为马虎。丁香归真后,由他的弟子马虎接传。马虎,回族,甘肃临潭拉麻沟人,道号吾外士干热尼,“阿林”很好,是一位年青有为的阿訇,传教数年,殁于农历7月9日,生卒年不详,葬于甘肃临潭旧城喇麻沟。他虽为辅士,实为丁门第二辈传人。
丁贵是丁香的弟弟,两次为马虎主持修建墓庐,均遭烧毁。第一次于1800年建立了土木结构双层八卦亭;第二次于1832年重建了砖木结构五架领双坡式墓。丁贵,字一了子.马虎归真后,由他继任主持教务。他跟随兄长丁香多年,与兄长去麦加朝觐,一同接受了阿富汗虎夫耶道堂执事人散义吉·拿目统拉黑的教理和引导,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阿匐,教众称为“三道祖”。
丁贵约生于1757年9月12日,直到五十一岁时,才娶妻生子,女儿法图麦;儿子义斯玛尔来。1832年(道光十二年)10 月15日,在一次民族仇杀事件中,丁贵和女儿法图麦不幸遇难,终年75岁,葬于临潭沙坡子,1967年3月由他的后裔迁到老龙沟。”
丁贵遇难时,儿子义斯玛尔来才9岁,丁门教务就由丁贵的弟子马世芳主持。马世芳,回族,经名哎布伯克勒。广河县阿麻什人,曾在康乐县八丹沟沙家大寺任教14年,是一位很有学向的教长,培养了很多精通阿、波文的学生,尤其对丁贵之子义斯玛尔来的成长付出更多。教民有问题都向他请教,深得教民爱戴.人们称之为“阿麻什太爷”。他的道号为舍者若·免力目巴兰哲提,8l岁时病故在沙家清真寺,时为3月23日(生卒年不详)。义斯玛尔来为他主持了隆重仪式,葬于康乐县八丹乡沙家。现今已是一处庞大的坟院。教众曾先后修拱北三次。
义斯玛尔来曾为马世芳墓地建立了二进三院、五层八卦亭,同治五年被毁;后又由当地罗、黄二姓的头人主持,修两层八卦亭。1929年被烧毁,1936 年由丁门的后裔丁述堂等人,重新修建,又被毁于“文革”期间。1983年在丁士俊等人的带动下,只建一间厅子。1991年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基本按原面积归还了土地,并颁发了《集体土地使用证》。
义斯玛尔来,学名丁世福,生于1823年(道光三年)6月27日,9岁丧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马世芳给予了很大帮助,在做人处事上、在学业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丁世福没有辜负先师的期望,25岁时“穿衣”,成为一名年青有为的丁门继传人。
1851年(咸丰元年)丁世福在马世芳的帮助下,到新疆叶儿羌道堂,投筛海·海力凡·热合曼统拉黑和卓门下,学习妥若格提学理,坐静四十昼夜,接着去麦加朝觐,经阿富汗拜访了父辈们曾拜师求学的地方,1854年(咸丰三年)回国。继续在临潭等地传教。他殁于1911年8月27日(宣统三年),享年88岁。葬于临潭沙坡子拱北,1929年被毁于兵乱之中。
丁世福归真后,由儿子丁占魁接传了丁门教务。丁占魁。字永乐山人,生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道号哈知·哈比本拉黑。他一生中朝觐二次。同治十三年去麦加朝觐,四年后回国,途中拜访了先父们走过的地方,经新疆喀什叶尔羌道堂,受到圣裔义呼俩目·满尔苏目汗、奴勒·穆罕曼德的接见,并传授了教道。光绪二十年第二次又去麦加朝觐,约七年时间,这次他不仅到上次去过的地方求学,而且还在沿途各地求师访友,进一步深化了宗教理论知识。
丁占魁主持教务时期,丁门教徒有所发展,不幸的是1929年马仲英、马廷贤经过临潭、卓尼时,烧了禅定寺,引起土司杨积庆杀害上庄回民的惨案。在这次惨案中,丁门受到很大损失。丁占魁一家16人中,13人丧生,只有了占魁、丁述堂、马玉兰三人逃生,由汉族朋友张图娃保护,送至岷县南关穆民马荣廷家隐居,生活上由汉族朋友李贵维资助。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岷县与国民党师长鲁大昌交火,国民党军队到处烧杀掠夺,丁占魁万般无奈,又迁居到康乐县虎关周家村。并派他的弟子马用吾暂管兰州教务,自已在康乐、和政、广河一带传教。1937年7月21日归真.葬于兰州华林山拱北。终年93岁。
丁占魁归真后,马用吾主持丁门教务,道号西拉吉尼,同年8月17日马用吾也亡故了,仅距丁占魁去世约二十几天。葬于兰州华林山拱北。
两位教主相继逝世,无疑对丁门是极大损伤。丁占魁生前把传教遗物交给儿子丁述堂,要他在必要时接传。在这种状况下,丁述堂就成了丁门的继传人。
丁述堂,字绍先。生于1880年(同治[光绪]六年)12月30日。道号古土布·热汗达义·克明克·义力曼散吉。去新疆叶儿羌道堂一次,领受了圣裔奴勒力汗和卓的教道。曾到平凉、青海米拉沟、兰州新关清真寺念经学习,并在新关寺“穿衣”毕业。
丁述堂主持教务期间,丁门本身已受到很大创伤,再加上国内形势动荡,丁述堂基本上没有发展教徒,过着隐居的生活,以祖传医术行医治病,常去兰州的庆仁堂、安泰堂切磋技艺,他的医术受到老百姓的赞誉。
丁述堂重视文化,常常为回族的文化知识浅薄而感叹:“吾身藏有长生方,希望世人要几张,山中野草何曾有,竟使吾名待远方,人们求我治内[肉?]身,少见人请医其心”。
1958年以后,丁述堂处境每况愈下,家产被没收,生活无着落,他带全家流浪兰州,寄住在小女婿马吉祥家,水北门贾氏、骆驼巷的马尚志、平港台的白秀英常常在生活上接济他,但到1960年由于新华巷居委会主任马秀英的干预,迫使他又流落到青海民和县哈家圈村居住.他对自己的境地叹曰:“世事一朵空花,人情全然是假,雪里送炭有几家,乃都是锦上添花,富在深山有远情,穷在闹市无人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同年五月初九与世长辞,终年80岁,葬于青海民和哈家圈。
丁述堂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丁士俊主持丁门的教务,早在 1957年丁述堂请来教徒中有威望的马全良、马有祥、干坪阿爷等人作证,将传教凭证交于丁士俊。
丁士俊,字风月,经名散力哈,1935年9月9日生于康乐县虎关乡周家村。自幼受父亲的口传身教,在校读书,入寺念经,都很勤奋,对祖传医术刻苦钻研。1958年曾在兰州制药厂工作,1963年退职回乡务农。闲暇时求师论道,同时还在乡行医,深受老百姓尊敬,称之为“三师傅老人家”,1968年被政府聘为虎关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宗教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丁士俊参与各地的宗教活动,于1980年辞职,一心扑在了宗教事业上。1981年持传教凭证,与新疆萨本于孜乡布拉克村的马世俊赴叶儿羌道堂,在圣裔目哈曼德汗和卓门下,学习四个月,取得了“一若芝”,至此成为丁门的主持人。
1967年农历3月7日至19日,丁士俊在教友广河县企业家马良的资助下,同丁正义、丁西民将丁贵、丁占魁、丁述堂的坟迁至康乐县老龙沟。
现今老龙沟已初具规莫,建有双层八卦亭,高13米,亭顶七节宝瓶捧一月牙,亭内为丁香之衣冢。
教徒除康乐一百余户,其余分布在广河、青海、东乡、新疆、兰州、北京、宁夏、平凉等地,约万余人。(略)。
(甘肃民族研究所主办《甘肃民族研究》 1994年4期)

··丁门有虎关老马沟拱北和八丹沙家拱北。老马沟坟地,是1976年从临潭新城沙坡迁来三代传人丁贵的骨尸和从兰州华林山迁来六代传人丁占魁、八代传人丁述堂二人的骨尸安葬地。1980年后始建拱北。沙家拱北是四代传人艾布拜克勒·马世芳之墓地,建于清同治以前。(甘肃省康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康乐县志·第二十九章 宗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95年11月第一版)


先贤马玉焕
           民国史料
··临洮拱北在城西二里,屋脊五光十色,霞彩四射。拱北创自前明,想系成化间物,戊辰燹毁。(见民国二十年黄陶庵编《续修导河县志·卷八·金石门·砖瓦》)(临洮门宦先贤历史追溯到明朝,拱北为清代建筑。《续修导河县志》著者可能当时把二者混淆了。——编注)

··临洮拱北:本门宦属虎非耶派,其祖先原于唐时来自阿拉伯,住于陕西西安仓门街,至宋时迁居青海西宁,明初又迁至洮阳(甘肃临洮)。崇祯十六年,生首辈道祖名白什勒力哎米尼。四岁时与群儿戏于广场,见一异人,手执木鱼,以棒敲击。道祖闻木鱼中发出读经声(按指读阿文经声),即向之索讨木鱼。异人抱道祖于怀,询问认识否?若不认识,可详细认明。道祖应答业已认清。异人即以木鱼付与道祖而去。康熙十年正月,至圣二十五世后裔希达耶通拉黑来临洮,寻问道祖。时道祖赴川贸易,闻知消息,即星夜返家,而圣裔已赴西宁。道祖追至西宁,得见圣裔,接受薪传。回洮阳后,即发扬虎非耶派教理,育化群迷,不遗余力。后于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归真,享寿八十五岁,葬于临洮(现分设为康乐县,原属临洮)。其道传于西宁同太爸爸,继传至七世道祖马玉焕(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应为“生于乾隆九年十月十四日”),迁来临夏(本门宦一门两户即由于此),宣扬教理,授徒甚众。后于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因病归真,葬于城西王家场。当其病笃时,有得意教徒前来探视,并向道祖曰:死若可代,吾能替否?道祖颔首笑曰:汝可替余。道祖逝世,该教徒亦同时而殁。当时康乐教徒闻知道祖逝世,欲偷迁尸灵,临夏即星夜穿圹,圹深丈余,于最低层安葬道祖,而于五六尺处穿穴葬埋该教徒。康乐教徒于盈夜偷得尸灵,仓卒间未辨真假,及抬至康乐境,于休息时启视,始知非道祖真体也。此即道祖所谓“汝可替吾”者也。想见道祖行高功深,洵非寻常。复传三世,至十世道祖马真(生于道光八年九月,归真于光绪十六年四月,享寿六十三岁),不再递传,而告一段落。至道祖马有德,曾赴阿拉伯,遇虎非耶道堂散以的名哈必本拉海,得其真传。(马兹廓《临夏拱北溯源》原载1949年《西北世纪》第4卷第6期,引自《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 上册 》)

  当代资料

··临洮拱北历史
《临洮拱北历史》
    临洮拱北老太爷事略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为嘎德忍耶、虎夫耶、哲合忍耶、库布忍耶。临洮门宦为虎夫耶门宦的一个分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末,与大拱北门宦、华寺门宦、毕家场门宦并称为临夏市四大门宦。其教徒主要分布在临夏市、东乡县、康乐县、临夏县北塬、夏河县,青海西宁、化隆。
一、临洮太爷家世
圣裔二十五世华哲·阿法根·希达耶统拉赫(阿帕克和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来青海湟中传教,与田氏结婚。田氏祖先系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大食兵,落居陕西长安仓门巷。宋朝时迁居青海西宁。
圣裔与田氏结婚后,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古历十二月十四日生一子,取名马守贞。不久圣裔希达耶统拉赫返回新疆。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圣裔希达耶统拉赫第二次来湟中传教。期间,向马守贞传授了乃格什板顶耶的道乘功课,令他干功,道号白社热力艾米尼,并命名穆扶提。不久,圣裔希达耶统拉赫又返回新疆。马守贞在李太巴巴处学习经典,后到甘肃临洮。
后来,圣裔希达耶统拉希又第三次来西宁传教。此为三出中原中的第三次。他捎信叫马守贞来西宁相会。但当马守贞赶到西宁时,圣裔希达耶统拉赫已返回新疆,只给李太巴巴留言:叫马守贞守业传教,他再不来了,他的亡日会来信告知。
田氏逝世后,葬在临洮县城东山根的拱北最高处,教徒称为道祖太太。
始祖马守贞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归真,寿89岁,葬于道祖太太脚下,被称为高祖。
高祖马守贞隐光后,其长子豪祖勒提·哎布都·若豪麻尼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继承道统掌教,成为第二辈教主。他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归真于乾隆六年(1741年)古历十二月初九日,享年59岁。
哎布都若豪麻尼后,由其三个儿子相继掌教。长子豪祖勒提·哎布东·它嘿勒(高祖马守贞之孙)继任了第三辈教主。他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农历十月十四日;亡于乾隆九年(1744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寿29岁。
第四辈教主是第三辈教主的弟弟,叫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高祖马守贞之孙)。他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归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农历六月初一日。寿39岁。乾隆初年,临洮汉民乡绅以“邪教”将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告到官府,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被捕入狱。
于是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的弟弟豪祖勒提·哎布东·安法勒(高祖马守贞之孙)继任了第五辈教主。他生于雍正四年(1726年)农历七月初五日;亡于乾隆十年(1745年)农历五月十四日。寿19岁,归真于第四辈之前。
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生有两子:长子马金焕,次子马玉焕。他被捕入狱时,次子玉焕随父入狱,在狱中侍奉父亲。后由于病重,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被押三年多后释放,玉焕顶替坐狱,不久也出狱。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出狱后不久就无常。长子马金焕继任第六辈教主。
二、临洮太爷生平
临洮太爷是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的次子,叫马玉焕(高祖马守贞之曾孙),经名以斯哈格,道号泽尔丰吉尼,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农历十月十四日。他是一位品学兼优的阿訇。其父豪祖勒提·哎布都里·散他勒亡后,他离开临洮,前往临夏。
当时是冬天,他来到临夏已近天黑,站在南山上,只见西川瓦窑头一带地势较高,觉得是一块好地方。当晚就和太太住在瓦窑头的一座窑洞里。该窑窑主是一位汉民。凌晨,窑主梦见星星落入该窑中。梦醒后,赶忙跑到窑里来看,只见窑内坐着一位阿訇和其太太。窑主认定这位阿訇是回民的一位上人。
一些早晨上坟的穆斯林,经过窑洞时看见窑洞里面亮着,感到好奇,走到窑洞前一看,却没有灯,有一个阿訇和其太太住在里面,感到惊奇。
后来,窑主在附近找了一座房子,让临洮太爷夫妇住在那里。从此,窑主烧的砖瓦一窑比一窑好。窑主虽是汉民,但他认为,这是沾了临洮太爷住窑洞的光。他从每窑砖瓦的利润中抽出一部分送给临洮太爷。
后来,临洮太爷的母亲差人在临夏找到临洮太爷。他表示将在临夏安身,要母亲在瓦窑头买给一块墓地就好了。现拱北地就是当年临洮太爷的母亲买给的墓地。一些跟随他的教徒,也从临洮迁居河州定居。
不久,临洮太爷背着背荚徒步行经新疆陆路朝觐谒圣。期间,求遇虎菲耶道堂筛赫·赛尔董吉尼,领受了道乘功课,后来接受了传教口唤。不久,临洮太爷告别筛赫回到河州。
回国后,临洮太爷苦修善功,宣扬教理,授徒甚众。后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一月十四日因病归真,寿63岁,葬于城西王家场。当其病危时,有得意教徒前来探视,并问道祖:“死如果可以代替,我能否代替”?道祖颔首笑道:“你可以代替我”。道祖逝世,该教徒亦同时去世。与道祖同坟而葬,葬在道祖之上。当时,康乐教徒闻知道祖逝世,欲偷迁道祖金身。康乐教徒于深夜偷得金身,及抬至康乐境内,于休息时启视,始知非道祖真体,乃同墓教徒尸体。此即道祖所谓“你可以代替我”之预言应验。足见道祖行高功深,绝非寻常。   
发生了康乐教众偷迁金身的事后,临夏的教徒以为老太爷被搬走了。有一天,一位教徒晨礼后上坟经过临洮太爷的坟时,迎向太爷的坟站着做“都哇” 。这时看见太爷头缠太斯达尔从坟中出来,对他说:“我还在这里,你们照样探望”。
    临洮拱北史略
临洮太爷马玉焕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归真后,葬于生前临夏市西川王家场购置的坟地,即现在的拱北所在地。
二辈太爷哲俩龙吉尼时,他率众在临洮太爷墓上修建了拱北。
三辈太爷穆罕默德·咱赫吉·马真时,他主持紧挨临洮太爷拱北南面为二辈太爷哲俩龙吉尼修建了拱北,并在临洮太爷生前所购置墓地上修建了四合院,院中铺了砖。教众把临洮太爷拱北称为老金顶、二辈太爷哲俩龙吉尼拱北称为新金顶。据临洮太爷第五辈后裔、年已90岁的艾布·伯克尔·马英侠回忆:民国十七年前(国民军冯玉祥部赵席聘烧毁临洮拱北前),当时拱北正门座西朝东,气势雄威。进了拱北大门,门道有30米长,用水磨砖铺设门道,迎面是一面砖雕花木照壁。照壁北面是二门,二门座北朝南,进了二门是一座四合院,东、南、西是大厅,整个院子都铺着青砖。东面还有一个门,穿过该门是一座后院,后院是埋杂滩(坟院)。后院有后门通往东面巷道。四合院北面正中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制牌坊门,穿过牌坊门就是拱北金顶院,金顶院也全铺着青砖。内有老金顶、新金顶,进入老、新金顶,但见各位老太爷的墓前皆立着一尺五长的砖制墓碑,碑上刻着该太爷姓名、经名和生亡年月日。金顶院墙外还有一转,离金顶院墙三米许,有一堵墙,高数米,两墙之间犹如有一巷道。
民国17年(1928年),临洮拱北被毁于国民军冯玉祥部下赵席聘部队的炮火。
民国34年(1945年)重建金顶和附属房屋。
1958年8月,反封建宗教特权运动扩大化中,临洮拱北金顶被拆毁。“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拆除仅存的南厅3间、学房5间。
1981年批准恢复。
1983年3月,众后裔和化隆等地教民重建老金顶和新金顶(前4辈继承人墓庐),并建清真寺,修礼拜大殿一座,东西讲堂各五间。清真寺聘请阿訇,讲授教义教法,领五时之拜,聚七日之礼和两个会礼,在圣纪节和伊斯兰教各种纪念日及各位先贤纪念日集会诵经赞圣,隆重纪念。
    以上资料来源为:
1、临洮门宦辈辈相传、相续的本拱北历代传教人事略的阿拉伯文、汉文资料《临洮门宦史略》。
2、口碑资料为众后裔提供。(临洮拱北管委会印《临洮拱北历史》  二00五年十月)

··临洮门宦  临洮穆扶提门宦第四任教主次子马玉焕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迁居八坊后始传。(见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市志·民族 宗教》,甘肃人民出版社版  1995年3月第1版)

··临洮拱北  位于市西郊,占地6227平方米。墓主人马玉焕,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有砖木结构三层六卦金顶一座和四合院庭两座。民国17年被毁。民国34年重建金顶、南大厅和附属房屋。1958年8月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批准恢复。1983年3月重建金顶,并建前四辈继承人墓庐,上盖两座廊坊式墓亭,礼拜大殿一座,东西讲堂各五间,总建筑面积583平方米。(见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市志·民族 宗教》 甘肃人民出版社版 1995年3月第1版)



先贤马葆真
   清代史料
··修建北庄马太公追远亭碑记
师祖马太公,讳葆真,号子干。世居枹罕,母梦明月遂娠焉。马生,果异常。稍长,好学。家计虽艰而性极孝,蔬水承欢,未尝少缺。初受业于漫山老师之门,益潜心焉。研经至常道中道至道,不禁怃然曰:不明乎此,所学何事?嘉庆五年,负笈访道至叶尔羌,遇圣三十二世世裔奥里雅事之。凡五功、七众、二会之要,修身、立命、显性之学,靡不穷究以至其极。亲炙年余而归。根柢既深,操存益力,遵行之苦,数十年如一日,初以身体常道,进以心体中道,尽以性体至道,极之天人浑化,化化有不能以语言传者。嘉庆十八年,复往谒师。师予之曰:尔不负吾之学矣。可以推已及人矣。命仍归里,开后学,示津梁。受其教者虽多,而授其指归者,惟临潭达斋马公适,洮阳百溪杨公应芳,巴苏只文山马公成彪,井口豫庵马公开泰四人而已。师祖生子三,皆博学。长子介五公恒福,嗜静寡言,师祖尤爱之,尝以载道之器许。长更黾勉刻励,甘淡泊,乐施济贫乏,兢兢自守,故能独绍达斋四位之薪传。年至古稀,临卒,遗嘱一纸,微言奥义不能及,惟道脉之传,必俟诸西师异日之人,其嘱尤昭昭在人耳目间也。当师祖在世之日,语达斋四位曰:光阴如石火电光,圣教实大,中至正,失中则偏,失正则倚,尔等其服膺勿失。又曰:某地之土,必归某地。村前凤岭之巅,殆即吾窀穸乎?不数月,获疾而归真矣。享年五十有四,道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卯时也。今阅五十七年,而景仰者商于师祖之孙悟真,在坟建亭一座,并诵经过庭,两旁承祀房及住持房,聊以为追远之计,岂壮观瞻乎哉?是为记。
特授秦州直隶州徽县儒学教谕乙卯科举人古酒泉教末刘翼武顿首拜撰
赐进士出身、吏部截取知县,前主讲五泉书院、古金城教末,马中律顿首拜书
光绪八年八月吉日谷旦。(张思温编著《积石录》  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9年12月第1版)

·北庄拱北(阿文)碑译文
比斯敏俩(文题前题语)
赞颂唯独真主,他把幸福光明,给予一切他所喜好的人,宽广了他们的心胸,他在认识全美的人的心中,赋与显著共见的真理。
赞颂圣人穆罕默德!他是引领人们遇见真主的一面镜子。他是引导人们达到最高品德的梯梯。他是语言的荟聚之处。他是光明的显耀之处。
赞颂圣裔与圣侣!他们是宣扬真理的传舍。他们是真理来到之处。(以上赞文)
确实,真主派了在每个时代里振兴教门的人,甚至要派共许的,驰名的一位“以麻目”(领拜人)——穆罕默德·麦赫定,他是最后的仙人。如《圣谕》所说:“真主每百年要派降那个人,他是振兴教门的那个人。”
(诗)我要赞美泅水探珠的人
是像太阳一般光亮的珠子。(波斯文)
你既如此,我们受伺奉的首领,掌事者,就是真主派来亲信可靠的那个人。《古兰经》说:“真主谈过,真主把他需要的那个人选择引领在他的跟前。”
(诗)真主为每一个人预备了要完成的一椿事情。(波斯文)
在他吉庆的生前,他的“清廉”的母亲梦见十五晚间的圆月,落在她的怀抱。不多日,便生了最喜爱的儿子,两颊红得像花,头角峥嵘耀亮。从前艾卜拜克勒孙衣格梦见十五晚间的圆月,光落在“满克”(穆罕默德生地),忽又升上天,落在“麦地乃”(穆罕默德殁地)又升上天,落在“阿依舍”(穆圣妻子,艾卜拜克勒之女)的小房内,最后,地面裂开,月亮落在里边不见了。她的梦征是很显明的。《圣谕》说:“高尚人的梦,是占为圣条件四十六分之一。”
他的尊大的形象,不同于旁的婴儿,幼儿形象,他在孩童和少年的青春,是同时少见的,过于同生的人。他是否[舌]不妄动,心地清明的人。求学之时,遵行“舍勒尔提”(五功),向往“妥勒格提”(内功)。经常记主,经常克已,白天多半封斋,晚上很少睡觉,笑少哭多,了悟生死,表面上与人交接,内心里通向真主,诚信孚人,以贤德仗义驰誉,抛弃冗俗,一心记主。真是不妄言,不妄视、不妄听。总之,他受到的称誉是显然的。端庄的行为,聚于他的身上。
(诗)他是夏天的莲花
花苞多么鲜艳!(波斯文)
后来随名师受学,这个高尚的人——阿不都里哈地(师名),是城乡最好的人。真主把他的墓地照亮、把天堂转为他归落之处,他的学问,甚至可说一时无比。是特出的、博学的、聪明的、细腻的、踏实的人。
他当学生时,便有个很好的举念:立志去朝天坊,探圣墓。希望遇到一位掌世的仙人,伊斯兰教中标准的上人。他常自问自答。
(诗)为人是最末的一等,
阿丹从受尊重的地位上转为无分的了
若一个穷人,
从此停止在人世上,
那就没有比他最无福分的人了。(波斯文)
他经常祈祷我的主啊!你为我施舍你最喜欢的那个吧。你恩赏我最倾向的那个吧。他小声语:怎能在我死之前,达到我的希望。在学完功课以后,举念像火一般炽燃了。这时,他的灵魂的画眉歌唱了,他的灵魂的鹦鹉说话了,他嘱咐了家里人,离开了他住惯的家,在地面走了四个多月的路程,到达了吉庆的城堡。
(赞诗)真主在各种祸殃灾难上庇护了它(指城堡)
他历经艰险之后到达了。
这时,他听到,世界的太阳,阿丹之子的首领,一切高尚人的领袖,密勒赛义德·沙黑·奥利亚阁下要来到这里。
真主把他的清亮的心,转得更为清亮。他在这个地方待了一年的时间。
(诗)若是信仰的风
在你内心吹动了时候,
或是教门的洪福给你顺利,
他会把你的顶门拿到老师的手边,
或是老师的面容急忙放在你的眼前。(波斯文)
忽然,人中的“黑兹利”(神人名),夜中的“格德格”(最宝贵的一夜)到来了。由他(指奥利亚)上推二十八世,是秉承真主意旨的“以麻目”——克勒拜俩(地名)的烈士的首领,两处净地的冠冕,穆民长官胡赛尼阁下(穆罕默德的外孙)
(赞)真主的喜悦,到他们与其后代,直至还报之日。
他是圣人的光的影子,可爱武勇的儿子,天使的后代花蕊,公主之子中受选的人,阿利(穆罕默德之婿)眼光照见隐奥真理的人,是真理显示之处。是胡赛尼儿子当中的头领,是全美的人,是仙人中独出的人,有圣人的奇迹,是仙国的君王,是坐着传道龙床的君王,是校场中武勇的骑士,是护卫尊大俊美的真理的人,是正道的空中星宿,是教门传播各地的太阳,是施赐衣禄宽宏的人,是不吝恩赐的人,是世界的掌事人,是领受圣人遗产的人。
(赞)善于称谀的人,对他的称誉仍然不够,即便是最会说话的人也罢。于是,当面相遇,相对说话。那时,他的身躯虽在山下,而灵魂已升腾于峰顶,正如人们所说:这般人,与他们同坐,便幸福不浅,他们的观看是药,他们的言语是医。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当人们看见他们的时候,就能记起真主的那样人。
因此,他从他取得清高的“奈格实班定耶”(伊斯兰教派名)的“妥勒格提”中心的记念,他抓紧了“塞勒亨定耶”(地名)的绳索。就我所知,用波斯文叙述如下:
(诗)“奈格实般定耶”是稀奇的一帮人。
从黑暗的路上
把客商引领到净土。
你虽贫穷无靠,若见他时,
你可以成为君王
从确实的,定性的一切机密中
你是醒的人。
你若在心版上刻划了他的模样。
你就可以在“奈格实般定耶”得到光明道路。
(按“奈格实般定耶”的创始人原是一位画家。
所以如此形容)
疾痛的人,可以知道所向忧愁的原因。
也知道不美的踪迹,从有形的描绘,
找到无形的描画
只有“奈格实般达尼”(指教派全体)们,
才知道这个罕见的描画,
而“奈格实般定耶”不为此描画
束缚自己的心每一呼吸,
要在执掌罕见的事物上,
找寻到前边。(波斯文)
这个清高的“妥勒格提”,因为他具备圣、仙道路的各种而命名“扎米尔”(意为众)道堂。因他的尊贵而称为“金字的绳索”。它的道路是至为合理,至为适应,享有至高荣誉,是至为切近而又至高的所信之处,是最适宜投奔的最清净之处。它的提拔是前进的道路,他的道路是内心相印的。而其它的道路则是外心。它的道路,一开始便达到极顶。此一群大人的全美,在任何全美之上。他们的家世,也在别人之上。正如他们名贵的文章所说那样:“我们的《尼斯拜提》(道统)在一切《尼斯拜提》之上。因为我们的《尼斯拜提》是真主常在心间,而其它则时有时无。”这一群大人的道路,开端就将终点包含在内。他们跟随过襄同真主的使者(正确的译文为“真主的钦差”或“圣人”——编注),因此,他们襄同圣人的开始,就得到了最终点的荣誉,始终如一。因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正确的译文为“真主的钦差”或“圣人”——编注),他的仙品,在一切圣人的仙品之上,所以这一群大人的仙品,也在一切仙人的仙品之上。怎么不是呢?因为他们的仙品,归总是“艾卜拜克勒孙底格”的(意为最大的诚实的人)对他这个人,真主说道:“他们两人(指穆圣与艾卜拜克勒)在洞中避难时,他是两人中的第二人。”穆圣也说道:“真主在我胸中,并没有倾降一个事物;除非在艾卜拜克勒的胸中,倾降了这些事务。”并且他本人解明认识时说道:“无知是知。知只是解明这个清高的《奈格实般定耶》的一半,好使信仰和向往的人爱慕此事。”
话归真传,他学习“妥勒格提”礼仪的最高道理,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刻苦钻研,依赖老师的提携指导,将近一年,他的老师命他回家。
(诗)凡是有了认识的人的心上,有如长了眼睛,
他能看见人所不见的事物。
他的默念,即使是两肩上贤德的天仙,也不知晓,
飞鸟即使没有翅膀,也能飞在调养世界的真主的天空。(阿拉伯文)
他只能遵命而回,临别悲伤。
(诗)离别亲人时,虽然少,也不是少。
如眼中落上半根毫毛,也是伤人的。(波斯文)
归后,他开学讲经,明显“舍勒而提”,隐传“妥勒格提”,由于他的学问感人,使许多人心中雪亮。他的说教,都是实践,而不是表面。从他的模范行动下受到的感化,非言语所可形容。待他卸下教学的担子,想起老师如火烧胸。于是第二次去到吉庆的城堡,在尊贵的老师那里,和其他门徒一同进修,接受指导,升腾于向往的峰顶。
《古兰经》说:“真主无私的恩赏,要给他所需要的人。主是执掌无私恩赏的主。”
(诗)同贤德的人在一起,   一切事情都不烦难。
这一番,这个幸福的事情,降临在何人?(波斯文)
他在清高的“奈格实般定耶”的“妥勒格提”的功夫上,依靠了亲近的灵魂,他是“妥勒格提”的光明,“海格格提”的光明,世界的表率,一切用功人的眼泉,一切同生人的救度,把一切心转为尊贵,把一切眼睛转为明亮,他是悯赐人的库房,真理奥妙的窖藏,明指暗点最显之处,是基础的升腾之处,是承领的道路,是本末究明之处,教门五功的光辉。
老师又命他第二次回到家中传教。归后,他更忙于引领人,教导人,显示“奈格实般定耶”的“妥勒格提”。把“弗提恒耶”(一种念头)的海水,引到了中国的国土,把伊斯兰教门的□□,另扎了基础。许多人从他吉庆的手上进了教,从他吉庆的光辉上发出了信仰的光明。他给他们解释了一切认识,一切奥妙。他引领的光辉,照亮了城乡的人,像东方(太阳)般照在各个地方。他对信徒,因材施教,按接受程度倾降余光。有一半人接续达到全美的品位;给一半人受向往的感想。他在尊大贤德的位置上传教十三年。忽然,真主的命令到了,从土地上,你回到调养人的真主那里来吧。于是,他从喜爱的人中,忠实的人中,选择了可靠的替人,把身后的大事,托付于他们。他们就是尊大的四个“海里发”(继承人)与他的长子。
(诗)这是在无形幔帐中的吉庆。
你看,什么人能抓住它的要领。
归真之日,时在晨晡,他迎接了真主的召唤。他的灵魂的鸟,离开了窄狭的身躯的笼子,展开两翅,飞入清净的花园。在至近的树上安巢,与最知已的亲人共同修养。时在至圣迁都一二四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即中国道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四个“海里发”领受了他的衣钵,勤奋苦学的谨守着,轮流显示出“奈格实般定耶”的妥勒格提的踪迹,在他们的时代,这一“金绳”更加延长了。
(诗)一个知识浅薄的人。
诽谤过这一群人。
我的舌头可以回答他说:
曾经缚过世界上所有狮子的绳索,
狐狸的诡计,
怎能割断这个绳索呢?(波斯文)
他们把“弗提恒耶”的海水,引行在各个边方,在深信的人中倾倒了智珠。他们的贤行是尊大的,俊美的,他们贤德的衣襟是长的(按阿拉伯风俗,传道的人的衣服比较长)
(诗)虽然如我所说,
但是要注明这一事情,
是无边际的。(波斯文)
再表:我们受伺奉的人,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继承了引领人,全美人的地位。其贵重在不求解释,不求其细分。是认识的库房,是“伊麻尼”(顺从总义)的机密,是学问发展之处,是振兴教门的人,是揭开深奥机密的人,是座中的首席,是有威信的拱北的明月,是正道的太阳,是空中的星斗,是渴望的甘泉,是贵重机密的聚止处。他在正道引领中执牛耳者二十余年,归真在至圣迁都一二八六年五月十七日,即同治皇帝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他的第二个儿子,别有口唤,接受了尊大的老师密勒杂华哲尼阿兹阁下的指授,贤德的应声,散布到远方,仗义的应声,遍满于城乡。他是向主人多的人,尝过痛苦滋味多的人,他承受了密勒杂华哲尼阿兹衣钵,但因为谦下,与尊重诸位“海里发”而未收徒弟。他弃世在圣迁都同上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即同治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他的第三个儿子,是“认主独一”的海洋里捞取了唯一明珠的人。守道谨严。是正道的源泉,学问的首度,是知识增长之处,执掌编修(撰经),继承了尊贵的老师的儿子位。是诚实全信的显耀之处,是所向清亮的矿藏。他承受老师三个儿子的“口唤”与衣钵。老师的名字是密勒杂华哲尼阿兹。老师的第四个兄弟名密勒杂舍勒夫。密勒杂华哲尼阿兹之子名密勒杂沙黑。
又接收了密勒散易底依尚扎尼阁下的“口唤”他是密勒散易底沙黑尼尔默通拉赫阁下之子,哈芝沙黑密勒尔亚孙底尼阁下之孙。
他对引领人的事情非常看重,传道于没有传的地方,为了尽到责任死在至圣迁都一二八七年五月十日,即同治五年五月十二日。
总而言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本身是全美的,是教人全美的;本身是接续的,是教人接续的。凭此根据,儿子即是他父亲的机密,知者的儿子即半知者。他们吉庆的生活在遇着争竞风波的时代,他们从大小战争中得到的贵,他们俊美的贤行是无边的,他们尊大的贤行是数不尽的。
你若爱好此事,你听!要知道老师的一生贤行,与他学问的根本,及四个“海里发”的贤行,尊贵的儿子的贤行,和他们显过的奇迹的时候,你去翻《努兹赫徒里古鲁必经》吧。
明白的弟兄们!诚实的朋友们!当你向往此事,看到此文,希望对不健全的,屑小的,贫乏的人,予以原谅。合上眼睛吧。
此碑亦在东乡族自治县北庄拱北。用阿拉伯文及波斯文叙述,不著撰书人姓名,及镌立年月,与《追远亭碑记》(汉文)大意仿佛,当为同时所立。(马自祥著《东乡族文学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年11月第1版)


                  当代资料
北庄拱北:位于春台乡北庄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复建于1987年,占地0.5亩,二层八卦亭一座,过亭5间,是北庄门宦的主要拱北。墓主人系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和第二辈教务人员。(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北庄门宦的教主传教为主,另外还有五个分支,也叫五大“那依布”(阿拉伯语,副手的意思),那依布分别代表北庄“老人家”传教。北庄门宦“老人家”授意由那依布代行传授,五“那依布”原是马葆真的五大门生,马葆真归真以后,“那依布”及其后代各立门户自成一系,但仍和北庄门宦保持联系,仍随北庄门宦。“那依布”分别有自家的拱北和活动中心。其五处拱北是:自治县境内的巴苏池拱北;甘南临潭县的达子沟拱北;广河县马力庄的小扬门拱北;在新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附近的芦草沟拱北;临夏市的井口拱北。后来这五“那依布”支系中,井口拱北与北庄拱北分离,称井口门宦。(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6 04:02 , Processed in 0.0427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