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49|回复: 1

天涯海角的穆斯林

[复制链接]

272

主题

6

听众

611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

发表于 2014-7-22 11:27:04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海角的穆斯林
--海南三亚伊斯兰文化踪迹今昔

李健彪(回族)

天涯海角是海南岛非常知名的一个旅游景点,当地做生意的人很多,其中不少是回族穆斯林,看着那站在柜台里、头戴盖头的一个个穆斯林妇女,谁能想到她们的祖先已在脚下的这片风光旖旎的土地上生活了1300多年……

穆斯林古墓的大量发现

在碧波万倾簇拥着的海南省南部疆城三亚市(史属崖州),仅近年出土的伊斯兰古墓就有六处之多,它们是梅山古墓群、崖城大蛋古墓点、藤桥的番岭坡古墓群、干教坡古墓群、土福湾古墓群和回新村拱北伊斯兰古墓群等,其中1975年出土于藤桥镇东溪村甘教湾境内的藤桥番岭坡古墓群就有墓碑280多处,占地面积21.12亩,是海南目前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墓群,1994年被列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南伊斯兰古墓群的不断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者和民族学界的极大重视,为研究海南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尤其是早期海南穆斯林的状况提供了大量准确而可靠的实物佐证。这些古墓群以其特殊的造型、丧俗、文字及墓碑材料,跟当地其他民族的葬式有明显区别。墓碑全以珊瑚石为原料,竖于墓穴前后,单面雕刻,碑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书写,有些尚铭刻有死者的名字。葬式都为竖式土坑,不封土。墓穴的位置都是头南脚北,死者的脸朝西,没有任何随葬品。虽然大部分碑铭风化剥蚀难以辨认,但通过对其仅存文字的翻译,不难窥见其内容。比如有的墓碑上的译文是“除真主以外,没有可崇拜的,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钦差”,“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唯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远存在”(《古兰经》55:26~27)。还有的译文是:“……伊斯兰(是)我们的宗教……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钦差……天堂……马达甲”。有的是:“这是……著名的哈桑……的坟墓,……斋月日”等等。
其中一块墓碑特别引人注目,墓碑上的译文是:“殉教者伊本•赛爱德•宛葛斯之墓归真于12月”。据说他就是第一个到海南岛来传教的穆斯林,是第一位到中国广州传教的阿拉伯传教士宛葛斯巴巴的儿子。海南回族老一辈人有这样的传述:“唐朝时,先知穆圣之甥宛葛斯巴巴,奉穆圣之命,率30余名阿拉伯传教士到广州传教,后来有一部分人到海南岛来传教,海南岛才有了伊斯兰教。”
据专家考证,海南伊斯兰古墓群的时代跨度较大,早期坟茔的上限可为唐代,而晚期坟茔则至元代。上述遗迹的发现,跟我国的史籍记载以及古代波斯、阿拉伯人称雄海道的年代完全吻合。在三亚发现的这些穆斯林古墓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集中,墓碑雕刻精良,说明是历史上定居穆斯林的公共墓地。由此可见,海南岛南端沿海地区(三亚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之一,是当时外籍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同时也是历史上内联大陆、外同海域的重要门户。
三亚穆斯林古墓群的出土曾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和众多中外穆斯林的极大关注。其中的藤桥古墓群至今已接待过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位中外学者和外国友人,成为三亚乃至海南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考证,已确认该墓群是唐末时期穆斯林商人的葬墓群,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此外,在三亚回民中,至今还流传着“天方来客”--一位外来的穆斯林老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在海上漂流了很多天的穆斯林老人被海浪推上三亚湾的沙岸上,正巧碰到要去棉花地里施肥、浇水的姐妹俩路过,饥肠辘辘的老人向妹妹讨一杯茶水解渴,妹妹不予理睬,快步离去。老人又向姐姐要水喝,姐姐见老人可怜的样子,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带来的糯米糕和茶水送到老人面前。老人很感激姐姐,对她说:“我为你祈祷,求真主赐你的棉花获得大丰收。”不久,棉花收获的季节到了,妹妹的棉田里枝粗叶茂,却长不出一个花苞,姐姐的棉田里满是大大的花苞,却几乎看不到叶子。姐姐天天采摘,今天摘完的棉花,明天又长出了花苞,而妹妹的棉花却一无收成。人们感到十分惊奇,这时姐妹俩回忆起当时遇见老人的情景,经多方寻找,发现这位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已在一僻静的沙滩上归真了。从此,村里归真的人都埋在了老人的旁边,并将这块墓地称为“善功古墓群”(即回新村拱北伊斯兰古墓群、或叫羊栏伊斯兰古墓群)。近几年,政府在开发这里时,鉴于这位穆斯林老人的影响,对老人及周围紧邻的几十座回民古墓进行了保护。这位被当地回族称为“天方来客”的穆斯林老人的坟墓,至今仍在被保护下来的一部分善功古墓群中保存完好。在三亚开会期间,由于该墓位于三亚湾风景区的公路中央,据开会地点不远,与会代表前往天涯海角途径这里时,专门在古墓边为老人接了“嘟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三亚回族其他更具文物价值的古墓群,却因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损失十分严重。据介绍,因保护不善等种种原因,目前三亚的伊斯兰古墓群除了部分回新村拱北伊斯兰古墓群外,就仅剩下现在破坏严重的藤桥古墓群了。在赴藤桥古墓群考察的过程中,当地从事回族历史文化研究的热心人江青武、江清全兄弟俩向笔者讲了不少三亚回族的历史和轶事。据说藤桥古墓群附近现在还有番坡岭、番村、番井的叫法,只是没有了穆斯林的居住(也许迁移了也许汉化了),由于当地学生喝了番井的水后考上大学的人较多,于是村民们便觉得番井很珍贵。
在藤桥古墓群,除了郑重地向常眠于此的穆斯林先辈们做过“嘟哇”外,笔者与一同前往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领导、穆斯林刊物的主编以及台湾的学者一样,对古墓群现在的状况十分忧虑。据当地文化站的同志介绍,由于藤桥古墓群远离回族区,加上当地一些汉族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又十分淡薄,往往把珍贵的墓碑(珊瑚石)拾起来烧成石灰,用来砌墙,也有人以为坟中有随葬品而处处盗挖,在有关单位重视不够的情况下,才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惨状。笔者了解到,前几年政府曾3次专项拨款35万元要求给予保护,但接受单位并没有将专款用于古墓群的保护,而是修建了自己的职工宿舍。尤其让人感到忧心忡忡的是,笔者和众多专家发现,一些农民无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条例的规定,竟在古墓群内新建了十几座汉族的坟堆,而且不时发现人的粪便,令学者们十分生气。看来,如何保护好三亚目前仅存的藤桥伊斯兰古墓群的确应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了。经验证明,发展经济与保护文物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重点文物在开发旅游文化中的作用。文物旅游是旅游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珍贵的三亚伊斯兰古墓群在开发三亚的旅游业中不但不被重视,而且目前还破坏如此严重,令海内外的学者们倍感吃惊。
其实,游历海南,不仅仅是在三亚一带有大量伊斯兰古墓群的发现,在海南其他地方都发现了不少伊斯兰古墓群,可以说伊斯兰文化的遗迹遍布海南。位于海南岛北端的港口城市海口,元时称“番营”,南宋时,“番人有居琼管者,立番民所。”曾是明代清官海瑞(回族)的故乡,清代还有过清真寺的记载,如:“礼拜寺在土城北街巷内,宣德初,军海兰答建,废。”(正德《琼台志》)位于海南岛西北端的儋州湾一带,既是重要的港口也是历史上穆斯林重要的聚居区,有过“番村”的记载和伊斯兰古墓群的发现;在三亚东边沿海一带和西边沿海一带更是有过不少“番村”和清真寺的记载……历史上的穆斯林真可谓是遍及海南岛的沿海四周。
番坊(在海南史籍上又称“番浦”、“番民所”)是唐宋时大食、波斯等国侨商在中国的聚居地,其中不少番坊以穆斯林为主。在海南各地,至今还在各族群众中保留了不少与穆斯林有关的名称,如“番坊园”、“番园村”、“番塘”、“番坊港”、“番岭坡”和“番井”、“番浦桥”、“番人坟”、“番人陂”、“番人田”、“番坊里”、“番坊”、“番村”等,尽管今天这里不少地方已无穆斯林居住,但人们仍习惯这样来称呼,足见历史上穆斯林对海南沿海地名的影响。甚至今天三亚市的名称,也来自当地回族方言回辉话对三亚一带穆斯林世居地的称呼“托(所)三亚”,意为“(番人)居住的地方”(据说此为马来语种)。由此可见,三亚回族是三亚市最早的开发者和拓荒者之一,三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必径之地,外来穆斯林船商的往来和定居是很普遍的。

三亚回族的族源

位于南海要冲的海南岛沿岸,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海上交通的重要泊地。从东南亚直穿南中国海的风险太大,而沿占城海岸北上,经海南岛南部,到广东和福建沿海港口则要安全的多。专家认为,由于14世纪之前这条海路主要操纵在穆斯林的手中,因此在沿岸发现穆斯林移民并不足为奇。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我国西汉时期,海上交通远达印度洋,汉使往来于东南亚、南亚诸国,大都经过海南岛沿海;而中东等地的番舶来华贸易也都途径海南岛沿海。其中汉文典籍中较早记载波斯、阿拉伯人涉足海南岛的材料,是记述番舶在海南岛沿岸被岛上的海盗抢劫,被迫羁留。
唐代著名的鉴真和尚第五次航海日本失败时,就曾于748年被风漂至海南岛南部崖城的番坊港,此地距后来发现的酸梅村伊斯兰古墓群不远。在鉴真弟子的记载中,当地大海盗冯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二、三艘,取物为己获,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唐振州(今三亚市)民陈武振者,家累万金,为海中大豪,犀象玳瑁仓库数千。先是西域贾漂泊溺至者,因而有焉。海中人善咒术,俗谓牟得法。凡贾船经海路,与海中五郡绝远,不幸风漂失路入振州境内,振民即登山披发以咒诅,起风扬波,舶不能去,必漂至于所咒之地而止。武振由是而富。”念咒语而起风浪纯属荒诞,但海盗陈振武等人对番舶的猖狂抢掠确是可信的。可见当时遭劫难的波斯、阿拉伯人已有大量被羁留海南。
《宋史》记载,986年,占城人蒲罗遏率其族人百余众投奔海南岛。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番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挈家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村、番浦。今编户入所三亚,皆其种类也。”相类似的史料很多,如:“元初驸马唆都右丞征占城,纳番人降,并其属发海口浦,安置立营,……立番民所。其外州者,乃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坊、番浦,不与土人杂居。”(正德《琼台志》)“番,本古占城人,元初遭乱,泛舟泊于州境海滨,寻迁居城西,曰番村。”(道光《万州志》)解放前后研究三亚回族的国内外论著,都持这一观点,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应该是占婆族。《琼州府志》中所提及的所谓占城回教人,即占城回回,是指宋元时对寓居占城国(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及当地穆斯林土著居民的统称。中世纪,占城曾一度是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海商聚集之地。自唐以来,大食商旅多泛海途径占城,赴中国贩易货物,其中亦有寓居占城经商者,故伊斯兰教在此传播,占城国颇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占城回回也多有赴中国经商、传教、以至定居者。            
在西安回族老作家马成化(达悟呆)的长篇传奇故事(小说)《安尔娥传奇》(即《安尔娥万里寻亲夫》)中,就曾提及了远在陕西关中的安尔娥的丈夫金尤布,“继承祖祖辈辈的传统,年年收麦后要出海去占婆”经商的情况,叙述了安尔娥从陕西赴占婆万里寻夫的艰苦经历,并用相当大的篇幅描绘了占婆城上至王宫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生活。虽然这篇小说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却传递出了历史上中原回回(大陆回回)与占城回回的联系。关于占城回回最早的族源,据越南典籍记载:“占族,根在马来--玻利尼西亚,2500年前,经海路从岛迁来,其中一部分最早到达湄公河口居住,以后分散到中部沿海地带,在这里长期安家立业。到公元前不久,在后汉的象林郡定居,相当于现在的南、义、平、富四省。公元192年,他们推翻了后汉的统治,成立了一个占巴国,中国史书上称林邑。8世纪时称环黄国。到9世纪时建占城,称占婆,文化方面受了很多印度文化的影响。”(越南民族委员会民族研究室编《越南少数民族》,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在两位占城籍的穆斯林学者穆罕默德•约罕亚博士和穆罕默德•谢克尔博士所写的《印度支纳穆斯林》中记述:“占婆国是公元202年由马来玻利尼西亚人建立的国家,由四个盟国组成,其民族(占城人)是印度支纳唯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后因与越南发生战争,越南分四次占领该国后,该国人民开始向邻国救援和移居。” 这时的占城回回不少也来到了海南。又据爪哇和马来人的史料记载,15世纪末,越南人灭亡了占婆王国后,占人迁移到泗水、马六甲和亚奇。
对于三亚回族的渊源,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1915年所著的《蒲寿庚考》中写道:“海南岛为中国南方门户。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如非商人则为回教徒)有移居此岛者,其中蒲姓者不甚少。”他除同意德国学者夏尔德关于南宋时在万宁县就有回族定居的观点外,还认为南宋时崖州还有占城回回迁入。德国民族学家史图博通过体质分析,认为三亚回族“恐怕是阿拉伯白种人混血儿的后代”。而不少国内的学者认为三亚回族是波斯、阿拉伯人的后裔,是占城回回的后代。如回族史专家马启成认为“占城蒲姓即唐书中所译阿蒲罗拔(即阿拔斯后裔),他们由于大食内乱移居占城,又因占城与真腊交战而移居海南岛。



他们是今日该岛回族的源流。”
三亚当地回族的传说是:他们原是西域人(阿拉伯人后裔),唐朝时由于大食内乱移居占城(今越南中部海岸的广义、平定二省),宋元间有些人在占城以海外捕鱼为生,因台风所逼,船只被漂至海南岛滨海各地,从此居住了下来。其族源还有部分唐宋时期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以及大陆的回族。
1942年,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院为了进行体质人类学的个体测量,对三亚回族30岁以上的成年男女198人的调查后发现,三亚回族同南方汉族相比,居于身高、鼻高人种,具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的血统。
由此可见,三亚回族的族源是由阿拉伯人、波斯人为主体的外籍穆斯林、皈依伊斯兰教的越南占城土著居民占族(即占城回回)和大陆回族等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占城回回应占今天三亚回族先民相当大的比例,是三亚回族的主体。外籍穆斯林(包括占城回回)落籍海南岛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论主要有:一是番舶、番人遭抢劫,落籍海南;二是遇到飓风、骤雨的袭击,被迫在海南靠岸留居;三是为躲避战乱,驾舟迁入海南避乱。由于当时海南三亚一带人口十分稀少,穆斯林便成为了当地最早的居民之一。
三亚回族独特的族源构成,使其语言同国内任何一种语言、方言都不同,所以国内语言学界将其暂定名为回辉话。从语法、词汇结构来看,回辉话具有汉藏语系的某些特点;从词汇语音的对应关系来看,回辉话又和南岛语系的某些语言(如占语、印度尼西亚语)有亲缘关系。不少三亚回族的留学生反映,在沙特麦地那大学,有一部分来自英、美、法、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等国的留学生,说的方言与三亚回辉话相似。究其原因,发现他们原籍均为越南占城人。每年去朝觐的三亚回族在麦加城和麦地那城,都能和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说话相似的占城人后裔进行语言交流,交谈时,回辉话与他们的语言有一定的相通。由于回辉话中有不少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因而也有学者认为回辉话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有关。还有的学者认为回辉话可能与壮侗语有关。其实,三亚回辉话的形成和演变与其族源的多元化关系密切。既继承了迁入前的母语(按越南语言学家的分类,占语属南岛语系),又在新的地域中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而形成了我国回族中一支源远流长、地位特殊的语言(方言)。

昔日的穆斯林哪儿去了

笔者以为,当年海南岛“番坊”的居民(即番人),不仅包括大食、波斯等国的穆斯林侨商,也包括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侨民(如越南),而且穆斯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海南穆斯林自唐代登岛以来,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而回族人口却一直比较稀少,在解放前仅剩下三亚回族一支,人口不足两千人。那么昔日众多的穆斯林哪儿去了?
据考证,一是遭受骤风袭击泊岸上岛或被掠劫到岛上的先民,他们多数是单身汉子,并非有留居之意,绝大多数寻找机会漂洋过海了。
二是由于历史上的海南穆斯林跟当地居民错处杂居,因环境所迫,不少人入乡随俗汉化了、黎化了。据传述,从明初到清末,海南岛不少回民或为躲避统治阶级的镇压和屠杀,或因宗教生活受到限制而被迫放弃了伊斯兰教。比如,早期从大陆迁来海南的回族先民主要有两支,一是蒲氏家族,一是海氏家族。蒲氏家族是我国穆斯林后裔中的名门望族,宋元时期在粤闽地区影响较大,其后裔有一支迁居海南儋县,现在大部分就地汉化、黎化了(改姓符),一部分迁往三亚羊栏,仍为回族。海氏家族就是指海瑞家族,在五世祖海答儿时由广州迁往海南,海瑞为九世祖,海南海氏后人不少汉化了,一部分则仍为三亚回族。在儋县有一个姓蒲的汉族村庄,直到今天一些人家的旧瓦房梁上还刻有阿拉伯文,其中有个叫蒲家符的农民,他们26代前的祖先名字全是用阿拉伯文字作记述的。
据旧时出版的海南岛各地地方志的记载,回族后裔族籍的全面变易大致是在清朝的中晚期。广东省民委在解放初的调查发现,海南万州、儋州的大部分回族在清末已全部汉化。今万宁县县城西之番村,有蒲光茂兄弟两家,因年长月久,从曾祖父辈开始就吃猪肉,并与当地人通婚,清真寺坍塌后,随汉人祭祀。崖县的80余户蒲姓,现都化为黎族。陵水县的17户蒲姓改为符姓(符姓为黎族大姓),昌江县的哈、蒲姓汉族,自述其祖先是回族。值得令人关注的是,现在居住在海南各地的回族后裔大都跟羊栏回族有相亲的活动。儋县和万宁的回民(汉化)还曾派人来三亚回辉村访宗认祖,自称其祖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并向当地政府申请要求改为回族,但因拿不出政府要的所谓证据而得不到承认。改革开放后,儋县峨蔓村100多户蒲姓人家,再次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回族族籍却仍得不到承认,后来索性搬到三亚回新村与回民一起居住。
三是遭受的灾难深重导致死亡率高。海南回民历史上曾遭到歧视和屠杀,如顺治十二年,“焚番村三亚街”,死伤回民500多人;因捕鱼遇见大浪触礁沉没而遇难的回民也时有所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日寇的侵略和屠杀下,三亚回族人口锐减,日寇建三亚军用机场时,还将三亚回民村的350余间房屋、4座清真寺和自宋代以来的穆斯林古墓群全部摧毁,村民被强制赶到现在的回辉村居住,由于没有清洁水井,当地回民喝了被污染的沟水,染上了一种寄生虫病,又死亡回民400多人(水为何会被污染?莫非当时的三亚还有化工厂?笔者以为很可能与日寇有关);大跃进时粮食紧张,因饥饿死亡的回民占当地回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人计算过,三亚附近海滩上至少有1万座回民坟墓。
四是有些回族外迁了。清乾隆年间(1782年)发生的“海富润携带经书案事件”,使海南岛内回民坐立不安,一片恐怖的气氛,知名阿訇海富润的家乡三亚回民村多次受到无端的搜查。此案波及数省,虽经乾隆皇帝亲自过问,将肇事者广州巡抚朱椿问罪,给海富润以平反,但此案仍迫使海富润全家老少(海富润本人除外)全部移居海外。据说因此移居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回民500多人,马来西亚槟城目前有1千多名三亚回族侨民,其中哈书章•哈志的孙子还担任着马来西亚现政府副总理。为免遭迫害和同化而移居泰国等地的三亚回族也不少。2001年4月,泰国一位姓海的老人到三亚回民村参观访问,他自称其祖辈从海南迁居泰国已有300多年,泰国目前有不少海南籍回民,大部分姓海、哈、刘,主要分布在泰南、纳空和普济岛等地。日本人金关丈夫20世纪40年代所写的《三亚街的回教徒》一书中也记载:“日本登陆海南前,三亚回民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波斯、阿拉伯一带有所往来……华侨也不少,多数侨居新加坡。”据估计,目前居海外的三亚回族侨民约有1万多人。
五是也有少部分穆斯林向三亚羊栏靠拢,聚寺集中居住,从而完整地保留了伊斯兰文化的特色,成为了今天三亚的回族,其聚居地也成为今天海南省唯一的回族聚居区。

今日回辉村和回新村

今天三亚回族主要聚居在凤凰镇(即原羊栏镇)的回辉和回新两个自然村,人口约7千人,960多户。从海南近年来发现的穆斯林古墓群来看,并据当地发现的唯一用汉文刻记并保存下来的《正堂禁碑》(1753年)记载,包括天涯海角、亚龙湾等三亚最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在内的海南岛南部及东南部沿岸一直是历史上穆斯林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令三亚回民今天还引以自豪的是,白崇禧解放前率部队在三亚时,曾多次去清真寺礼拜,并给了三亚回民两个1米宽、0.8米深的大铜锅,供回民过圣纪时做饭之用,从此当地一些土豪对三亚回民另眼相看,再也不敢欺负回民了。“文革”中,其中一个铜锅被工作组没收后,据说流落到了黎族山寨,另一个铜锅被回民当时藏了起来,现在存放在回新村清真南寺。
众所周知,回民自古就有善于经商的传统,但在过去极“左”路线时期,这一值得推广发扬的优良传统却被斥为“异端”。“文革”中,一位在三亚回民村的工作队队长说:“你们回民做生意,想发财,除非邓小平上台。”当地回民异口同声地说:“邓小平一定要上台,回民一定要发财。”不出所料,小平同志复出后,当地回民的确是走上了富裕之路。笔者在三亚回民村采访时发现,今天的三亚穆斯林已改变了过去以渔猎、种菜为主的传统经济生活,因回民居住的海岸线被确定为旅游景点,过去捕鱼的海滩和许多土地已被政府无偿征用,开辟为旅游开发区,禁止捕鱼。在政府无任何补偿措施的情况下,三亚回民毫无怨言,已与时俱进地发展了第三产业(对此当地许多政府部门的领导也认为回民识大体顾大局,能为政府分忧,佩服三亚回族的生存技能和致富本领)。仅从交通工具上看,55%的回民家庭有私人车辆,其中小汽车100辆,中巴车55辆,自卸车50辆,摩托车160辆。经济状况也较其他民族优越,人均年纯收入4217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近1千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三亚回族妇女勤劳勇敢,富有开拓精神。每天清晨做完晨礼后,她们就离开村庄,到各旅游景点出售珍珠、水晶等工艺品,目前从事这些工艺品零售、批发生意的三亚回族妇女已有300多人,占该行业从业人数的90%以上,人称“珍珠女”。江泽民总书记就曾在天涯海角景区与穆斯林的“珍珠女”们合影留念。
在远离大陆的海南一隅,人数不多的三亚回族真心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感谢改革开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他们同时也有自己的“难心事”。在考察中笔者了解到,为提高回民的文化程度,当地驻军南航部队专门划出20多亩土地无偿拨给回新村居委会建学校,著名爱国华侨邵逸夫先生出资141万元建校费,建设三亚回民逸夫小学。土地有了,资金有了,一座结构并不复杂的4层楼主体工程竟然6年仍没有完工,700多名小学生仍挤在一座陈旧的二层简易楼里读书,教师和学生天天望楼兴叹。还有回新村集体的土地被南新农场强占的问题,虽然三亚市政府已多次派人调查,并在形成的调查报告中明确认定,被南新农场强占的10万多平方米(150亩)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回新村居委会,而不属于南新农场,但至今仍未归还。在这150亩的土地上,既有回民过去的生活用地,也有长期以来埋着当地回民祖辈1000多人遗骨的回民公墓,对此,新华社、中国特区时报等各大新闻媒体均已披露,呼吁归还……俗话说,好事多磨。时代在发展,历史毕竟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托靠主,相信三亚回族的这些“难心事”,在全党上下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依靠当地政府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漫步回民村,不时地会有当地的穆斯林小孩儿向外来的穆斯林问候色俩目,使每一位与会者都切身感受到了三亚回回的热情(据说此次回族学年会上的部分车辆也是三亚穆斯林无偿提供的)。三亚回民教门虔诚,学习风气浓郁,有外出求学的良好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已有80多人到埃及、沙特等中东国家留学深造,在当地和全国回族中有较大影响。现在两个回民村共有6座清真寺,4所中阿文学校,还有16所阿文夜校,致使村里全年的教育天数成为365天。无论男女老少,每年都要抽出一段时间参加几种不同类型的伊斯兰文化学习班,尤其一到夜晚,村巷里人来人往,寺院内、民舍里到处都是一派学习的景象。在如此学风的促进下,现在村里几乎找不出一位不会念经的穆斯林,就连没上学的小孩儿也能背上几段《古兰经》。而且还有不少黎族、苗族和汉族人正在回民村求学,并且许多已经成为穆斯林。在三亚市政协委员、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江青全创办的达鲁伊玛尼阿拉伯语学校里,最多时仅在校的黎族穆斯林就达30名。但江青全校长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鲜为人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省第一批留学沙特的学生,在江青全学有所成、带着扎实的经学功底和一口标准流利的阿拉伯语回国后,为了在家乡办起一所比较正规的中阿兼并的学校,经济上并不富裕的他只有四处奔走,并将自家的宅地捐了出来,甚至写下了许多借条。去年在部分债务的重负下,无奈的他将学校的工作安排好后,抛下家中嗷嗷待哺的幼子,只身下广州打工……《古兰经》说:“安拉与坚韧者同在。”(2:153)三亚回回的坚韧和信仰的执著精神在这里不难得到印证。
在天涯海角景区,做生意的穆斯林过去一到礼拜时间就急忙放下手中的生意,各自找地方去礼拜。现在他们专门腾出库房的一片地方,正式成立了景区穆斯林的“买斯吉德”(礼拜之处)。几位来自云南的穆斯林在此礼拜后非常激动地说:“能在天涯海角碰到这么多有教门的穆斯林,还能按时礼拜,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这就是教门伟大之所在呀!”
笔者从会议中了解到,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也是我国天气、阳光、海水、沙滩质量最好的城市,还是我国人均寿命最长的地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典故均出自三亚)。为了更好地开发三亚的旅游资源,政府已决定在旅游开发区内拨出一块地,以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伊斯兰文化遗迹为依托,帮助回族尽快开发具有热带自然风光魅力的三亚伊斯兰文化旅游。目前,回族聚居的凤凰镇也正在抓紧引进外资,力争使三亚伊斯兰文化旅游办的更有特色。相信不远的将来,三亚穆斯林的风采会给更多的游人留下更加美好的印象。
伊斯兰的精髓在这里发现,喜主爱道之心在这里燃烧,为主虔诚的举意在这里全美。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5-1-25 18:04:2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3-28 17:20 , Processed in 0.0462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